1970 年12月7日,西德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区起义纪念碑前下跪,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华沙之跪”。这个极为恳切真诚的忏悔举动,得到了波兰民众的谅解,大大化解了波德两国的恩怨(网络图片)。
伦勃朗是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一位现实主义绘画巨匠。他的一生创作了数以千计的作品,题材涉及《圣经》、神话、民间传说等各个方面。他曾创作过一幅著名的油画作品《耶稣赦免罪妇》,该画因蕴涵着丰富的人性关怀而成为西方近代艺术史上表现人文主义精神画作的典型。
油画《耶稣赦免罪妇》讲述的是:一帮文士和法利赛人在耶稣说法的大殿带来一个犯了私通罪的女子,他们对耶稣说:“根据摩西法律,这个女人要用石头打死。”耶稣见到这个女子后产生了怜悯之心就对大家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于是很多人就偷偷溜走了。这时,耶稣对那个女子说:“我不处罚你,回去吧,今后可不要再犯罪了。”
一个几乎被判了死刑的人,耶稣却用宽恕和怜悯给她带来了生的希望,也为她指明了未来的方向,可以想像这名女子定会被这宽恕感化从此洗心革面。耶稣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导人弃恶从善,也给人类社会奠定了珍贵的道德典范。
在历史上,所有的圣人都讲求“宽恕”二字,西方的耶稣如此,提倡“忠恕”的孔子也一样。
孔子的学生子贡曾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段对话是说:“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原则呢?”孔子答道:“就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这段有关“宽恕”的对话揭示了人行于世切不可心胸狭窄而应具有广阔的胸怀,要能够宽容别人的过失。
然而宽恕并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宽恕需要诚意,没有诚意的宽恕不是慈悲的宽恕,而是表面的做作与假忍。宽恕后感化了对方则更是一种自然的状态,而非刻意强求。同样地,被宽恕者如若期望得到他人的善待和宽恕,则应抱有更大的诚意与艰辛的付出。
当年,波兰民众之所以能够放下二战时对德方害己家国的巨大仇恨,恰是因为德国方面一个极为恳切真诚的忏悔举动,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华沙之跪”。这一跪为德国与东欧各国重修旧好铺平了道路,也为德国日后加入联合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仅如此,这个勇敢的举动也成为当年的德国总理勃兰特政治生涯中的经典定格,使他赢得了1971年当之无愧的诺贝尔和平奖桂冠。勃兰特总理用这样一个特殊的方式告诉人们: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勇敢地背负起历史的责任才能真正地走向明天。按理说,德国人屠杀波兰人会让波兰民众有多么大的家国仇恨,然而宽恕与忏悔也常存一念之间,一个真心忏悔的举动往往胜过万语千言,最终化解了恩怨。
宽恕是一种难得的美好品质。然而,宽恕同样是把双刃剑,宽恕了不该宽恕的人就是重伤自己。虽然历史告诉人们“以德报怨”、用慈善之心来化解不公与仇恨,但历史也同样告诉我们宽恕并不是无原则的。就像当年人们不能对为祸家国的纳粹党徒讲宽恕,今天人们同样无法对害死了八千万中国人并继续迫害欺压无辜百姓的中共讲宽恕。那些良知尚存、在黑政中坚守道德理念或是将功补过的个体成员或许会以他们良知觉醒得到他人的谅解甚至尊敬,但作恶多端的共产恶党本身却无法得到宽恕。正如一些了解中共黑幕的人说:“共产党不亡,天理不容。机会只是给善性尚存的个人,却不会给共产恶魔本身。”
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弄清楚谁有权宽恕、谁有权利被宽恕。一个杀人犯面对法律制裁的时候,他说:“请宽恕我吧,因为当年下雨的时候我给邻居家的大爷打过伞,就让我回家吧。”对于这样的例子,我们只能是笑谈和遗憾,因为这样的例子与宽恕无关、却与作恶者应该得到的惩罚与偿还有关。
总之,我们不能遗忘古人宽恕的智慧,一个懂得宽恕的人必是与人为善、真诚待人的大智慧者,他时刻秉持仁爱之心,表现出来的是做人的大度与涵养,最终受益了他人也受益了自己。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意识到宽容的尺度,那些屠戮善者业大恶极的的罪人,那些已经犯下反人类罪行却在和平时代继续屠杀良善的死不悔改的刽子手们,是没有权利获得宽恕的,因为此时的宽恕是无度的,它在挑战公平、模糊善恶的尺标,更是对犯罪的纵容和对良知的背叛。
其实,如果排除了“无度的宽容纵容了犯罪”的因素,我们大可以将宽恕进行到底,因为我们平时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宽恕与忍让、忏悔与革心。古人认为心中的一个“恕”字就能成为奉行一生的准则,是啊,这是圣人的教化,自然也对我们受用终身……
——成文于2010年5月20日琴文轩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来源:大纪元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