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这关系还真大。在中国旧小说中的"引子",也叫"楔子",通常放在小说故事开始之前,起引出或补充正文的作用。
细究下来,中国古典文学的楔子传统倒是由来已久。古诗讲究赋、比、兴,这个"兴"就有点楔子的味道。古人做诗有时喜欢"故弄玄虚",明明要说一件事,却偏偏要先说另一件事,也不管这两者之间是否有联系,这种手法就叫做"兴"。像《诗经》中的许多诗篇,就是这样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兴得还真有味道呢!
中国古典小说脱胎于宋元话本,说书人要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最好的法子就是先来讲个小笑话什么的,吸引一下人气。人气足够了,说书人才开始进入正题。这种模式在话本里很好地保留了下来,就成为了"楔子"。
我们随便翻一下《三言》、《二拍》,几乎篇篇都是这样。像《灌园叟晚逢仙女》,开头并非直接讲我们熟悉的〈秋翁遇仙〉,而是讲了〈崔玄微遇仙〉,两个故事间有了过渡,一下子勾起了读者的兴趣。
这种写作套路在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也有体现。《三国演义》的楔子最为简短,一句"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故事就拉开了序幕,黄巾起义爆发,刘、关、张紧接着开始桃园三结义。
《水浒传》的楔子十分精彩,整个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 洪太尉误走妖魔〉,就是一大楔子,一百零八个魔君被一个自以为是的高官洪太尉给放跑了,转世投胎,后来成了水泊梁山的一百单八将。大楔子完了,还有小楔子。接下来应该是梁山好汉出场了吧?作者却偏偏让大奸臣高俅先出场,由高俅引出王进,由王进才引出好汉史进。
《西游记》的楔子不大明显,小说开头吴承恩先煞有介事地给我们上了一堂"古人的宇宙观"课,引出石猴出世。相对整个故事,前边"大闹天宫"我们也可看成是一个大楔子。有大楔子,就又有小楔子。"唐僧身世"和"泾河龙王被斩事件",才最终引出了西天取经。
《红楼梦》的楔子最别具一格。女娲补天,遗下一石,石头被仙人带下尘世,石头一一记录下来,就成了《石头记》。第一回和第一百二十回相互照应,使《红楼梦》的故事更加完整。在小说中也对楔子有很多照应,使故事更令人值得回味。在某些章节中,这种楔子手法也被不断应用,譬如,由甄世隐和贾雨村逐渐引出了贾府,刘姥姥的一次"打秋风",把贾府的风云人物一下给串联了起来。这样的笔法读来是多么有趣啊!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