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晝錦堂記〉是歐陽脩為韓琦寓所「晝錦堂」所做的題記,由蔡襄書丹。(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晝錦堂記〉有「四絕碑」美名。(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蔡襄(1012~1067年),字君謨,號莆陽居士。北宋初期書壇領袖,歐陽脩、蘇軾等人推舉為「本朝第一」。「晝錦堂」是韓琦寓所之名,〈晝錦堂記〉由歐陽脩撰文、蔡襄書丹、邵必題寫碑額「晝錦堂記」,有「三絕碑」美名。加上重刻時,碑陰刻有司馬光頌揚韓琦的一篇文章〈北京韓魏公祠堂記〉,因此也有人稱為「四絕碑」。
韓琦軍功赫赫 是與富弼齊名的賢相
韓琦(1008~1075年),字稚圭,自號贛叟,相州安陽人(今河南省安陽市),北宋名相。出身官宦世家,父親為北宋名臣韓國華。20歲中進士,入朝為官。北宋寶元二年(1040年)發生三川口之戰,宋軍雖成功抵禦西夏入侵,但損失太大。宋仁宗封夏竦為陝西經略安撫使,韓琦和范仲淹為副使,共同抗擊西夏。
康定二年(1041年)二月,西夏景宗李元昊率軍大舉攻宋。韓琦率部與西夏軍交戰,不聽范仲淹勸阻,冒進中計,導致好水川之戰慘敗。其後,始採納范仲淹的戰略,二人共同守邊,抵禦西夏,軍功赫赫,人稱「韓范」。邊民歌詠:「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膽寒。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
慶曆三年(1043年),韓琦重返中央任職。「相三朝,立二帝」,當政十年,位至三公,是與富弼齊名的賢相。
熙寧元年(1068年),韓琦年事已高,欲引退還鄉。宋神宗再三挽留不成,准韓琦以司空兼侍中通判相州。韓琦返鄉後,於河南省安陽縣城東南隅故宅後院修建一座堂舍,名為「晝錦堂」。出自《史記‧項羽本紀》「富貴不返鄉,如衣錦夜行」,反其意而用之。
歐陽脩寫〈晝錦堂記〉備受後世稱譽
歐陽脩(1007~1072年),字永叔,號醉翁,吉州永豐(今江西省永豐縣)人。北宋文壇領袖,積極倡導古文運動,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後人又將其和韓愈、柳宗元、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歐陽脩為好友韓琦所修建的晝錦堂書寫〈晝錦堂記〉一文。從富貴歸鄉,乃「人情之所榮,而今昔之所同」入手。寫一般人衣錦還鄉的意氣之盛,再讚譽韓琦位極人臣,卻摒棄這種炫耀富貴的作風。返鄉興建晝錦堂於後圃,又刻詩於石,以此為鑑戒。韓琦輕富貴的品格和遠大志向,非一般誇榮顯富者可比擬。歐陽脩讚揚他「至於臨大事,決大議,垂紳正笏,不動聲色,而措天下於泰山之安:可謂社稷之臣矣!」
據說,才華橫溢的歐陽脩寫此文,一揮而就。但文稿差人送出後,他反覆誦讀、推敲,卻不甚滿意。於是,又緊急令人快馬追回,修改過後再重新送出。原來他僅將開頭二句「仕宦至將相,富貴歸故鄉」,各加了一個字,改為「仕宦而至將相,富貴而歸故鄉」。雖然只加了仄聲的虛字,語句卻顯得更加舒緩和諧、神完氣足,可見歐陽脩寫作態度嚴謹、一絲不苟,傳為文壇佳話。
此文簡潔有力、說理透徹,後世稱譽「天下文章,莫大乎是」。
蔡襄書丹「百衲碑」 筆畫遒勁氣象弘大
〈晝錦堂記〉碑刻於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下方碑文已受損,無法辨識。
蔡襄書寫〈晝錦堂記〉時,出於對韓琦、歐陽脩的敬重,非常謹慎的將每一個字單獨寫了幾十次,再擇優拼合成篇,故此碑又稱為「百衲碑」。歷來備受讚譽,宋人推舉為「本朝第一刻碑」。
蔡襄書風端重高古。書寫此碑時正值壯年,筆畫遒勁,方圓並濟,氣象弘大,精美絕倫。〈晝錦堂記〉汲取顏真卿筆意,可見〈多寶塔碑〉寬博大度之風貌。是難得一見的蔡襄楷書代表作品,也是很好的楷書臨摹範本。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