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元璐和黃道周、王鐸合稱「明末三大書家」。圖為倪元璐行書詩一首。(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倪元璐(1593∼1644年),字玉汝(一作玉汝),號鴻寶,又號園客,浙江省紹興府上虞縣人。工詩文書畫,和黃道周、王鐸情同手足,時人稱「明末書壇三株樹」;又與黃道周、王鐸合稱「明末三大書家」;也和王鐸、傅山、黃道周、張瑞圖合稱「晚明五大家」。
忠心為國 力抗閹黨魏忠賢
倪元璐家學淵源,年少聰穎,17歲「郡縣監司三試皆第一」,中鄉試舉人。天啟二年(1622年)登進士,授庶吉士,時年30歲。天啟四年,授編修。
明熹宗天啟年間,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權勢熏天,鎮壓異己。拉攏齊、楚、浙黨,與東林黨爆發激烈的黨爭,國是日非。崇禎元年(1628年),倪元璐出典江西鄉試時,竟將考題命為「皜皜乎不可尚矣」(高尚源於清白),藉以影射、譏諷大奸臣魏忠賢,魏忠賢忌恨之。所幸崇禎皇帝即位後立刻肅除魏忠賢,倪元璐逢凶化吉,獲得崇禎帝器重。
當時,魏忠賢遺黨仍舊排斥詆毀、東林黨人。倪元璐上疏請求銷毀魏忠賢用來打擊東林黨人的《三朝要典》一書,這本書是魏黨根據明末三大案「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編寫而成。他還倡議開館纂修實錄,以存信史,獲崇禎皇帝採納。
倪元璐又深入瞭解各地軍事、吏治、教育、錢糧、災荒等情況,提出應時對策《制實八策》、《制虛八策》和《造士八議》。崇禎皇帝每將其疏置於屏風間,出入瞻誦。
倪元璐殫精竭慮,忠心為國。後來又多次上疏,都得到崇禎皇帝的認可,當朝褒揚:「卿真學問之言,根本之計。」倪元璐名聲日隆,崇禎有意召他入內閣,輔政大臣溫體仁深忌之,加以攻訐、阻擋,導致他去官閒住。崇禎十五年(1642年),倪元璐被重新啟用,任兵部右侍郎兼侍讀學士。
崇禎十七年(1644年)初,倪元璐勸崇禎帝南渡避禍,崇禎不答應。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陷京師。倪元璐傾家蕩產,募得數百死士赴京勤王。豈料崇禎皇帝已於煤山自縊。倪元璐聞之,「束帶向闕,北謝天子,南謝太夫人」,亦於當日自縊殉國,死時52歲。據載李自成部下見他陳屍堂中,「知其忠臣,各歎息羅拜而去」。
忠烈第一 書法體現剛毅不屈之氣息
倪元璐個性耿介,為世所重。圖為倪元璐書把酒漫成七律。(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倪元璐的書法得自於王羲之、王獻之、顏真卿、蘇東坡最多,落墨超逸,以行草書見長。用方筆側勢取代流暢的線條,時有頓駐,澀勁樸茂;結體較扁方,抬高右角,欹側多變;章法上縮短字距,拉開行距,張弛有度。
在植根傳統的同時,倪元璐又具有新意,張揚個性。其書法有筆奇、字奇、格奇「三奇」,勢足、意足、韻足「三足」的美稱。突破了明末規晉摹唐的「館閣體」書風,展現藝術情趣,對清代和民國初年書風都有一定的影響。
清秦祖永《桐陰論畫》評:「元璐書法靈秀神妙,行草尤極超逸。」倪元璐的行草用筆鋒棱四露,清勁蒼渾。雜以濃墨和渴筆相映成趣,結字奇側多變,氣勢豪邁,風骨凌厲,被戲稱為「刺菱翻觔斗」。
倪元璐個性耿介,為世所重。晚明內憂外患,民不聊生,局勢江河日下,已無法力挽狂瀾,但倪元璐仍盡心盡力輔佐崇禎皇帝,崇禎殉國後,他也不願獨活。南明福王追褒倪元璐「忠烈第一」,其書法作品中也透露出一種剛毅不屈的奇特氣息。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