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殉国 忠烈第一 倪元璐书风刚毅不屈(组图)

作者:静容 发表:2025-02-05 10:0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明人书扇 册 倪元璐行书诗一首
倪元璐和黄道周、王铎合称“明末三大书家”。图为倪元璐行书诗一首。(图片来源:国立故宫博物院)

倪元璐(1593∼1644年),字玉汝(一作玉汝),号鸿宝,又号园客,浙江省绍兴府上虞县人。工诗文书画,和黄道周、王铎情同手足,时人称“明末书坛三株树”;又与黄道周、王铎合称“明末三大书家”;也和王铎、傅山、黄道周、张瑞图合称“晚明五大家”。

忠心为国 力抗阉党魏忠贤

倪元璐家学渊源,年少聪颖,17岁“郡县监司三试皆第一”,中乡试举人。天启二年(1622年)登进士,授庶吉士,时年30岁。天启四年,授编修。

明熹宗天启年间,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权势熏天,镇压异己。拉拢齐、楚、浙党,与东林党爆发激烈的党争,国是日非。崇祯元年(1628年),倪元璐出典江西乡试时,竟将考题命为“皜皜乎不可尚矣”(高尚源于清白),藉以影射、讥讽大奸臣魏忠贤,魏忠贤忌恨之。所幸崇祯皇帝即位后立刻肃除魏忠贤,倪元璐逢凶化吉,获得崇祯帝器重。

当时,魏忠贤遗党仍旧排斥诋毁、东林党人。倪元璐上疏请求销毁魏忠贤用来打击东林党人的《三朝要典》一书,这本书是魏党根据明末三大案“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编写而成。他还倡议开馆纂修实录,以存信史,获崇祯皇帝采纳。

倪元璐又深入了解各地军事、吏治、教育、钱粮、灾荒等情况,提出应时对策《制实八策》、《制虚八策》和《造士八议》。崇祯皇帝每将其疏置于屏风间,出入瞻诵。

倪元璐殚精竭虑,忠心为国。后来又多次上疏,都得到崇祯皇帝的认可,当朝褒扬:“卿真学问之言,根本之计。”倪元璐名声日隆,崇祯有意召他入内阁,辅政大臣温体仁深忌之,加以攻讦、阻挡,导致他去官闲住。崇祯十五年(1642年),倪元璐被重新启用,任兵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

崇祯十七年(1644年)初,倪元璐劝崇祯帝南渡避祸,崇祯不答应。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陷京师。倪元璐倾家荡产,募得数百死士赴京勤王。岂料崇祯皇帝已于煤山自缢。倪元璐闻之,“束带向阙,北谢天子,南谢太夫人”,亦于当日自缢殉国,死时52岁。据载李自成部下见他陈尸堂中,“知其忠臣,各叹息罗拜而去”。

忠烈第一 书法体现刚毅不屈之气息

明倪元璐书把酒漫成七律
倪元璐个性耿介,为世所重。图为倪元璐书把酒漫成七律。(图片来源:国立故宫博物院)

倪元璐的书法得自于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苏东坡最多,落墨超逸,以行草书见长。用方笔侧势取代流畅的线条,时有顿驻,涩劲朴茂;结体较扁方,抬高右角,欹侧多变;章法上缩短字距,拉开行距,张弛有度。

在植根传统的同时,倪元璐又具有新意,张扬个性。其书法有笔奇、字奇、格奇“三奇”,势足、意足、韵足“三足”的美称。突破了明末规晋摹唐的“馆阁体”书风,展现艺术情趣,对清代和民国初年书风都有一定的影响。

清秦祖永《桐阴论画》评:“元璐书法灵秀神妙,行草尤极超逸。”倪元璐的行草用笔锋棱四露,清劲苍浑。杂以浓墨和渴笔相映成趣,结字奇侧多变,气势豪迈,风骨凌厉,被戏称为“刺菱翻觔斗”。

倪元璐个性耿介,为世所重。晚明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局势江河日下,已无法力挽狂澜,但倪元璐仍尽心尽力辅佐崇祯皇帝,崇祯殉国后,他也不愿独活。南明福王追褒倪元璐“忠烈第一”,其书法作品中也透露出一种刚毅不屈的奇特气息。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