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心堂紙身世如謎 蔡襄〈澄心堂帖〉端重雅致(圖)

作者:靜容 發表:2025-11-03 11: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蔡襄《澄心堂帖》,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關於「天下第一名紙」澄心堂紙的起源,眾說紛紜。(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蔡襄(1012∼1067年),字君謨。北宋著名書法家、政治家、茶學專家。和蘇軾、黃庭堅、米芾並列為「宋四家」。52歲所書〈澄心堂帖〉是晚年代表作,書風端重,姿容綽約。現存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澄心堂紙」身世如謎

關於「天下第一名紙」澄心堂紙的起源,眾說紛紜。有說始於唐代、五代,也有說五代南唐烈祖李昪命人製作、元宗李璟在位時已有,或後主李煜時所製作的。

南唐是五代十國中的十國之一,有李昪、李璟、李煜三位君主,歷時38年。比較普遍的說法是工書畫的「千古詞帝」李煜時期所製的宣紙,以皇宮一處藏書處所「澄心堂」命名,乃精製的宮廷御紙。另一說則上推至南唐開國君主李昪,「澄心堂」是李昪任金陵節度使的住處名,而李璟初即帝位時,「澄心堂紙」已被用於詔書。

澄心堂紙的品質極其卓越,「膚如卵膜,堅潔如玉,細薄光潤,冠於一時」。但到北宋已經相當稀少,十分珍貴,傳世亦極少。

宋代文風鼎盛,藝術蓬勃發展。士大夫講究生活品味,「筆墨紙硯精良,人生一樂。」對於文房用具特別考究。經過許多北宋文人的發掘和努力研究,澄心堂紙聲名大振,其神祕面紗逐漸被揭開。蔡襄曾經試圖找人造出澄心堂紙,但未獲成功。

喜愛藝術的乾隆皇帝也積極想要破此謎團,令清代宮廷御用紙廠根據南唐澄心堂紙工藝,經百餘道工序,耗時數年,仿製出澄心堂紙,並加蓋「乾隆年仿澄心堂紙」隸書朱印。但迄今為止,澄心堂紙仍然身世如謎,學界未有定論。

澄心堂帖〉透露蔡襄對名紙的渴望

〈澄心堂帖〉,又名〈澄心堂紙帖〉,尺牘,縱24.7公分,橫27.1公分。蔡襄書於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署款「癸卯」。

原文為:「澄心堂紙一幅。闊狹厚薄堅實皆類此乃佳。工者不願為。又恐不能為之。試與厚直莫得之。見其楮細。似可作也。便人只求百幅。癸卯重陽日。襄書。」

蔡襄此信稱譽澄心堂紙為第一佳品,透露出對名紙的渴望和講究。他託人製作澄心堂紙,但製紙方法已失傳,找不到人願意做,恐怕也做不出來。而書寫〈澄心堂帖〉的這張紙縝密光潔,推估正是開頭所稱的「澄心堂紙一幅」,或此紙是他找人製作澄心堂紙的樣本。

〈澄心堂帖〉端重雅致 清麗動人

〈澄心堂帖〉紙質精緻,結體似楷,運筆如行書。予人「端嚴而不刻,溫厚而不犯」,端重雅致之感,清麗動人。

蔡襄書風「形似晉唐」。元代倪瓚評:「蔡公書法有六朝、唐人風,粹然如琢玉。」〈澄心堂帖〉以「二王」(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的瀟灑秀麗和顏真卿健厚之筆互相融合,是蔡襄傳世墨蹟之中,直追晉唐的典型代表作。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