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末日魚雷」Kanyon 的藝術概念圖。(圖片來源:Russian Ministry of Defense (Artist's Conception)
【看中國2025年11月2日訊】(看中國記者楊天資編譯/綜合報導)全球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再次被俄羅斯新型核武器的測試消息推向高潮。2025年10月29日,俄羅斯總統普京親自披露,俄方已成功完成被西方稱為「末日魚雷」的「波塞冬」核動力無人潛航器的核動力測試。這一消息旋即在西方世界引發軒然大波,美國總統川普隨後宣稱「美國要立即恢復核試驗」,被普遍認為是對「波塞冬」最新進展的直接回應,預示著全球核軍備競賽可能迎來新的、更危險的階段。
在此複雜局勢下,川普持續推動和平談判努力,烏克蘭外交部長西比哈也公開表示基輔支持川普提出的和平方案。然而,俄羅斯透過展示其最先進的核武器技術,向國際社會發出了明確的戰略威懾信號,使得和平進程面臨更大挑戰。
「波塞冬」:隱匿於深海的「末日魚雷」
這並非俄羅斯首次展示其先進核武器。此前,「薩爾馬特」重型洲際導彈和「海燕」核動力巡航導彈的測試也曾引發外界關注。然而,相比之下,「波塞冬」此次的公開進展,對西方的震撼程度似乎遠超以往。究竟是何原因,使得這款「末日魚雷」成為美國乃至整個西方世界最為擔憂的戰略武器?
據「今日俄羅斯」網站10月29日報導,普京在探訪莫斯科一家軍隊醫院時,向在俄烏衝突中受傷的士兵透露了「波塞冬」的最新進展。他明確表示:「我們不僅首次成功地從一艘運載母艦上用發射裝置將其發射,還啟動了其核動力裝置,並讓該裝置運行了一段時間。」美國「動力」網站「戰區」頻道進一步指出,這是俄方首次證實「波塞冬」依靠自身動力完成了航行測試,標誌著其研發取得了實質性突破。
普京對「波塞冬」的評價極高,他在接受《觀點報》採訪時稱,該武器的威力遠超俄羅斯新型洲際彈道導彈「薩爾馬特」,並強調「它的航行速度和深度在全球範圍內都是獨一無二的,近期可能不會出現類似的裝置,並且沒有攔截的方法。」這些自信的言辭,無疑加劇了外界對其威脅性的擔憂。
從性能上看,「波塞冬」介於重型魚雷和無人水下航行器之間,它採用小型核動力裝置推進,並可攜帶核彈頭。西方軍控專家推測,這款武器打破了傳統的核武器分類規則。它依靠液態金屬冷卻核反應堆提供動力,並可能配備一枚高達200萬噸當量的核彈頭。其設計尺寸驚人,全長約20米,直徑約1.8米,重約110噸。分析人士估計,它的最大航程超過1萬公里,速度高達100節(約每小時160公里)。根據此前俄羅斯媒體透露的有限信息,「波塞冬」可全程自動運行,在得到最高統帥授權、解除所有鎖定後,它能脫離母艦開始長時間水下潛航。
「動力」網站「戰區」頻道指出,「波塞冬」的主要作戰目標是在對手幾乎無法得到預警的情況下襲擊其沿海設施。更令人不安的是,有報導稱它配備了一種「污染嚴重」的核彈頭,其爆炸不僅能造成常規的核爆炸破壞,還會將放射性污染擴散到大片區域。另有說法指出,它甚至有可能在更遠的海域引爆,引發放射性海嘯,從而給更廣闊的沿海地區帶來更大的破壞和污染。正是這些獨特的、毀滅性的作戰模式,使得「波塞冬」被西方媒體冠以「超級魚雷」和「末日武器」的稱號。
為何「波塞冬」比「海燕」和「薩爾馬特」更令西方擔憂?
如果僅僅是200萬噸級核彈頭的巨大威力,那麼俄羅斯能夠攜帶同等威力彈頭的重型洲際導彈並不罕見,例如之前的「薩爾馬特」洲際導彈。那麼,「波塞冬」真正讓西方緊張的原因何在?
關鍵在於其獨特的隱蔽性和近乎無法攔截的特性。無論是「海燕」核動力巡航導彈還是「薩爾馬特」重型洲際導彈,它們都未脫離傳統的巡航導彈和洲際彈道導彈的範疇,屬於反導系統的典型攔截對象。儘管美國反導系統的攔截成功率仍有爭議,但至少存在一定的攔截可能性。
而「波塞冬」的核動力推進裝置賦予了它近乎無限的續航能力,使其可以在深海自主巡弋數週乃至數月。更重要的是,其極快的航行速度和極大的下潛深度(據稱可達1000米),使得幾乎所有現有的反潛手段都對其無效。它可以在海底長時間巡航,繞過可能的攔截網絡,然後再發動突襲。如果「波塞冬」研製成功並投入使用,它將為俄羅斯提供一種能夠完全繞過現有導彈防禦系統的全新戰略核打擊選項。這將大大增強俄羅斯的「二次核打擊」能力,使其比現有戰略核潛艇上搭載的潛射洲際導彈更具韌性,因為敵方將難以在第一時間探測並摧毀這些深海潛伏的威脅。這種「幽靈」般的核威懾,才是其最令西方忌憚之處。
川普「核試驗」言論的深層解讀與和平努力
在「波塞冬」測試消息傳出後,美國總統川普隨即公開宣稱「美國要立即恢復核試驗」,這一言論立即引發了全球對新一輪核軍備競賽的擔憂。然而,川普所指的「核試驗」究竟包含哪些內容,引發了外界的猜測。
核武專家對此持謹慎態度。智庫國際戰略研究所專家泊爾弗拉斯博士向德國之聲表示:「我預期,美國將進行的是洲際彈道導彈飛行測試。倘若美國真的恢復核爆試驗,我會非常驚訝。」
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費德琴科也抱有類似疑慮,認為川普所指的可能並非那麼嚴重的試驗。他解釋說,美國政府裡負責維持核試驗能力的是能源部而非國防部,如果川普向國防部下令,那可能指的是某種導彈測試。但如果是核爆試驗,則將由能源部負責。
值得注意的是,川普在軍事威懾與和平談判之間採取了平衡策略。在對烏軍援與談判節奏上,川普展現出以「施壓與談判並行」的路線。美媒援引知情人士稱,國防部先前已就對烏供應部分關鍵武器形成建議,但白宮層面的政治判斷仍會動態評估。在與普京通話後,川普基於美國自身戰略考量,選擇暫緩提供部分關鍵武器給烏克蘭,這一決定旨在維護美國的關鍵軍事能力,同時也為複雜的外交努力保留彈性。
如果美國真的要進行核爆試驗,兩位專家都認為將會選擇內華達沙漠,那是美國過去曾進行過類似試驗的地方。然而,費德琴科強調,鑑於目前僅有極少數人對於這類試驗有直接經驗,並且相關物流安排非常複雜,因此基本上不可能立即付諸實施。
泊爾弗拉斯則分析說,除了中國,目前並未看到任何國家大規模擴充核軍備的情況。他指出,美國非常擔憂未來,因為「不單要面向俄羅斯保持核武規模和態勢,而且是同時面對兩個強大對手。所以,的確有發生軍備競賽的可能。」
俄烏戰爭動態:制裁與核威懾下的僵局
俄羅斯測試新型核武器,以及普京對其威力的自信宣示,無疑是俄烏戰爭背景下,莫斯科向西方發出的明確信號。俄軍事分析師伊戈爾·科羅琴科強調,「波塞冬」不受任何限制,因為現有的削減戰略武器條約未對這類新概念武器作出規定。因此,它們的出現將有助於推動美國與俄羅斯就核軍控條約展開談判。普京將這些新型核武器描述為對美國退出美俄核軍控條約以及北約東擴的回應,旨在向外界展示俄羅斯在俄烏衝突等問題上不會屈服於西方壓力。
正是在這種核威懾升級的背景下,歐美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也進入了新一輪的加碼。歐盟於2025年10月23日正式通過了第19輪針對俄羅斯的制裁措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禁止進口俄羅斯液化天然氣(LNG)。這項禁令將分兩階段實施:短期合約將在6個月後終止,長期合約則從2027年1月1日起終止。這項全面禁令比歐盟執行委員會原計劃提前一年實施,顯示出歐盟加速擺脫對俄羅斯能源依賴的決心。
與此同時,美國也於2025年10月22日對俄羅斯兩大石油巨頭「俄羅斯石油」(Rosneft)和「盧克石油」(Lukoil)實施了制裁,凍結兩者在美所有資產,並禁止美國企業與這兩家公司有任何業務往來。美國財政部在聲明中直言,普京「對終結烏克蘭戰爭的和平進程缺乏認真承諾」。
然而,面對歐美的制裁,俄羅斯並未示弱。川普於2025年10月21日宣布擱置與普京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峰會的計劃後不久,俄羅斯便發射了400多架無人機和28枚導彈,襲擊從基輔、扎波羅熱到敖德薩等烏克蘭各地城市,導致烏克蘭大部分地區在氣溫下降之際緊急停電。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也回應川普的停火呼籲,表示停火「抵觸」俄方所認為的美俄共識,並稱立即停火等於讓「納粹分子」繼續掌控烏克蘭。
莫斯科的核心訴求遠非簡單的停火。俄方此前曾提出,最終必須削弱烏克蘭的軍力、讓烏克蘭在政治與經濟上與俄國緊密結合、剝奪烏克蘭加入北約權利和更迭目前的基輔政權,並讓俄語成為官方語言。這些條件旨在從根本上改變烏克蘭的國家性質和地緣政治走向。
在川普積極推動和平談判之際,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則持續在國際舞台上爭取支持。他出席了在布魯塞爾舉行的歐盟高峰會,對歐美新一輪對俄制裁表示「非常重要」,並強調這對世界上其他國家來說是一個好的信號。面對「烏克蘭是否面臨被迫割讓領土」的壓力,澤連斯基堅決表示「烏克蘭不會割讓任何領土」。
戰場層面的長程打擊動態:9M729的使用情況
除了「波塞冬」的深海威懾外,俄羅斯在烏克蘭戰場上的武器使用也引發了新的關注。烏克蘭外交部長西比哈(Andrii Sybiha)近日證實,俄軍近月來多次使用9M729型巡弋飛彈攻擊烏克蘭境內目標。這是基輔官方首次證實俄軍在戰場上使用這種飛彈。據一名烏克蘭高級官員向路透社透露,自今年8月以來,俄羅斯已向烏克蘭發射了23枚9M729飛彈,此外在2022年也曾有過使用紀錄。
根據美國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飛彈威脅」(Missile Threat)網站資料,9M729可搭載核彈頭或傳統彈頭,最大射程達2500公里。一名軍事消息人士透露,俄軍10月5日發射的1枚9M729飛彈飛行超過1200公里後,落入烏克蘭境內,擊中西部拉派伊夫卡(Lapaiivka)村莊一棟住宅,造成4人喪生。
在技術層面,9M729飛彈擁有先進的雷達匹配導引系統,可將誤差控制在2公尺以內,實現精準打擊。它還可配備溫壓彈頭和電磁脈衝彈頭等各種類型的彈頭,甚至能癱瘓防空雷達系統。專家分析認為,9M729能夠提供不同的攻擊軸線,使得烏克蘭的防空系統更難以防範,並且俄羅斯可以從其境內更深處的安全地點進行陸基打擊。
核陰影下的全球挑戰
普京宣布「波塞冬」核動力測試的成功,烏克蘭證實俄軍使用9M729飛彈攻擊,以及川普關於恢復核試驗的言論,將全球核安全問題再次推向風口浪尖。這不僅加劇了俄烏戰爭的複雜性,更可能打破數十年來相對穩定的核威懾平衡,引發新一輪核軍備競賽的危險。
從深海的「波塞冬」到戰場上的9M729,俄羅斯正在構建一種前所未有的雙軌威懾體系。「波塞冬」代表著「不可攔截的終局威懾」,而9M729則體現了「可隨時落地的戰場壓力」。前者迫使對手在大國核平衡層面重新評估成本,後者則讓歐洲前沿安全態勢承受更高的反應閾值。
在歐美聯手加大經濟制裁力度,試圖從資金源頭遏制俄羅斯戰爭能力的同時,普京則通過展示其最尖端的核武器,傳遞出絕不屈服的強硬信號。這種「制裁-反制裁」與「常規戰爭-核威懾」的雙重螺旋式升級,使得俄烏衝突的解決前景面臨更大挑戰。
在核陰影籠罩下,國際社會面臨的挑戰是巨大的。川普持續推動的和平努力,雖然在複雜的地緣政治環境下面臨諸多困難,但外交談判仍是避免進一步軍事升級和核威脅擴散的最佳選擇。如何在遏制衝突升級、維護全球戰略穩定的同時,尋求俄烏戰爭的持久和平解決方案,將是對全球領導人智慧和決心的嚴峻考驗。唯有在更高強度的外交與軍控對話中,並行建立可核驗與可持續的風險管控機制,才有機會讓戰場的陰影逐步退去,為持久和平鋪路。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