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悲劇的沉思:《老人與海》的精神探索(圖)

作者:周苓 發表:2025-04-18 07: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3個留言 特大

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在一望無際的大海上,老漁夫聖地牙哥經歷三天三夜的搏鬥,捕撈到一條大魚。海明威的名著《老人與海》,以海洋和天空為背景展開:孤苦貧寒的老人84天沒有釣到一條魚,受盡了村民的嘲笑。在老人第85天出海時,好不容易才遇到一條大馬林魚。但常年的經驗告訴他,這條魚大到如果強硬將其拉進船艙,魚線就會崩斷,大魚也就跑掉了。老人不得不與這條大馬林魚的求生力進行僵持和對抗,小船載著孤立無援的老人,被潛在水底的大馬林魚在海上拖著向落日前行,直到黑夜降臨,直到太陽再次升起,直到雙方筋疲力盡。最終老人瞅準時機將浮出水面的大馬林魚殺死,將牠綁在了小船外側。老人勝利了!原本應該滿載而歸,不料,天有不測風雲,歸程中,大魚流出的鮮血將海水染紅,血腥的味道引來了鯊魚群的圍攻。經過幾番老人與鯊魚的殊死拼搏,戰鬥結束了。鋼叉、木槳、刀刃、舵把、斷棍,所有的武器都用盡了,一無所存了,魚肉被鯊魚撕咬吃光,老人已是一息尚存、遍體鱗傷。然而,他還活著,夜幕降臨時,聖地牙哥的小船靠岸了,老人帶著一副巨大的、白花花的魚骨,慢慢走回了破舊的家,這一次差一點付出生命代價的出海一無所獲嗎?不,物質上的得與失不是海明威這部小說的核心。老人在大海上獨自孤舟,完成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卻留下了一句平淡而令千百萬讀者心動的英雄的誓言:「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海明威的《老人與海》是在1951年完成,並於第二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不朽名篇。當年這部小說問世後被翻譯成幾十種文字,風靡全球。海明威自己也說這是他一生最好的作品。海明威的作品從《太陽照常升起》、《永別了,武器》到《老人與海》,從始至終貫穿著悲劇精神。老人聖地牙哥的故事就凝縮了海明威的全部硬漢色彩:在不可抗拒的強大勢力面前,為了維護生命的尊嚴,絕地反擊的鋼鐵意志和永不服輸的抗爭精神。《老人與海》塑造了一位不屈不撓的英雄——聖地牙哥,他的偉大不在於成功得手,而在於他面對命運的不確定性時,依舊選擇了拼搏。他獨自與大海搏鬥,雖然空手而歸,但拼盡所有,挑戰了不可知的力量,這部作品不僅體現了西方傳統的英雄主義哲學,還讓東方文化背景的讀者思考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英雄觀。如果從東方哲學的角度來看,《老人與海》所傳達的精神內涵,與中國儒、道思想有諸多殊途同歸之處。

西方英雄主義自古希臘以來,便強調個體的勇氣、意志與對命運的抗爭。在荷馬的《伊利亞特》中,阿喀琉斯雖然面對神諭的警告,仍選擇踏上戰場,因為他堅信真正的英雄應該用自己的果敢來創造永恆的榮耀。在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明知大石頭會落下,也不斷將巨石推上山頂,而每次到達山頂後,巨石又滾回山下,永無止境地重複。這種英雄主義重視自身個體的主觀選擇,並且帶有一種悲劇性——英雄往往要在奮鬥中經歷挫折、痛苦甚至毀滅,然而他們雖敗猶榮,他們傾盡自我的所有,挑戰不可能戰勝的力量,他們的失敗成就了個人的尊嚴。

這種精神在《老人與海》中得到了體現。聖地牙哥雖然最終未能完整地帶回大馬林魚,但他勇敢地迎戰大自然,表現出強大的意志力。他的勝利不在於結果,而在於他的奮鬥過程,這正是西方英雄主義的一個核心理念:「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這句話體現了一種典型的「悲劇式英雄主義」,即使英雄最終失敗,但他的精神不滅,甚至更加偉大。聖地牙哥的身影在蒼茫大海間,化為一曲悲壯的頌歌。

聖地牙哥不屈的精神,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士可殺不可辱」的道義觀念有相通之處。此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英雄觀更多地與道德責任和家國情懷相結合。中國的英雄往往不只是為了個人的榮耀或自我實現而奮鬥,而是承擔著更大的社會責任。相較於聖地牙哥式的在大海上的孤獨奮鬥,中國從古至今的英雄,無論是忠君愛國,還是行俠仗義,他們的奮鬥目標更具社會性。因此,中國的英雄更講求「成仁取義」,即便犧牲也要維護道義,而不像西方英雄那樣聚焦於個體的抗爭與悲劇性的榮耀。

從東方文化的角度看,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實則超越了傳統的悲劇框架,呈現出對人性、意志與生命意義的深刻思考。中國儒家的「知其不可而為之」,在聖地牙哥的形象中展現了相同的光亮,一種不因結果而動搖的精神價值。

「知其不可而為之」(《論語‧憲問》),甚麼意思呢?哪怕知道事情很可能無法成功,仍然要去做,因為這是一種道德選擇,而非單純的勝負計算。中國歷史上,明知千難萬險,但仍堅持初心不改的實人實例太多了,孔子自身就在早已洞徹時代「道之不行,已知之矣」時,卻還要「知其不可而為之」,他在「禮崩樂壞」的春秋亂世,為恢復「禮樂」、「德治」四處奔走,各國遊說……「知其不可而為之」追求的是一種精神的高度和道德責任,而遠遠超越結果的成與敗。

孔子在《論語》中提到:「朝聞道,夕死可矣。」《離騷》中屈原嘆:「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孟子提出「浩然之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人應該在天地之間挺立,堅持內在的道義,即使面對強權與逆境也不屈服。聖地牙哥的形象正符合這種精神——他雖然衰老、貧困,但內心卻充滿堅定樂觀的信念,他的行動並非基於現實利益的考量,而是基於對自己信念的忠誠。聖地牙哥明知自己可能敵不過大魚與大海,但他仍然選擇出海,最後選擇與凶猛的鯊魚群搏鬥。這與孔子所說的「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的精神契合。他的戰鬥已經超越了捕獲獵物,更是一種對自身價值的堅守。不是因為勝利才去戰鬥,而是因為戰鬥本身值得去做,這不也是儒家君子精神的體現嗎?




来源:看中國專欄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