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专栏】“短命”建筑的倒塌预示短命“红朝”的崩溃

作者:天人 发表:2006-11-20 17:5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据大陆《经济参考报》11月17日报道:日前,随着一声巨响,山东省青岛市总高度62米、19层高的青岛大酒店,在三秒钟内倒塌。据介绍,旧楼拆除后,这里将建造三栋总面积达八万平方米的商务写字楼。而这个大酒店是上世纪80年代的建筑,楼体全部使用钢筋混凝土浇筑,坚固得像碉堡一样,原本可以继续使用的建筑就此拆毁,委实令人惋惜。而此前不久,为修建地铁枢纽,上海也刚刚拆掉了四平路和大连路口的一栋上世纪80年代的高层建筑。令人揪心的是,像这样建成仅30年左右就被拆除的高层建筑在大陆还为数不少。


一座座本可以使用50年到100年的建筑,却因为种种原因被“一拆了之”或“一炸了之”,导致“报废期”大大提前的情形已不鲜见。针对此种现象,专家指出,建筑“短命”现象的后果相当严重,不但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更对人类生存环境构成威胁,如不采取措施,我们可能会陷入永无休止的大建、大修、大拆与重建的怪圈之中。我们认为,这些在各地已屡见不鲜的城市“风景”亟待引起各地城市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和警惕。按照大陆《民用建筑设计通则》的规定,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为100年,一般性建筑为50年到100年。然而,现实生活中,大陆建筑的实际寿命与《设计通则》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相对于“短命”的青岛大酒店等商业服务类建筑,民用住宅的寿命也短得可怜。建设部的一项调查显示,国内住宅的平均寿命仅为30年。此外,处于露天环境下的桥梁耐久性更加令人担忧。目前在役的混凝土桥梁出现钢筋锈蚀、混凝土开裂的现象十分普遍。比如国内最早建成的北京西直门立交桥因质量问题被迫拆除,使用期限不到19年。天津中环线上的众多立交桥,在运行十余年以后,也陆续进行大修或部分更换。


针对大陆建筑提前20年或更长年限的“报废”现象,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黑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张廷钰认为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各种原因导致的建筑质量问题。房屋作为一件成品,在建设过程中需要相当多的部门环环相扣才能完成。涉及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和监理以及人防、卫生等相关部门。只要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把关不严或者敷衍了事,整个建筑的质量就难以保证。以黑龙江省为例,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全省只有有限的几家设计和施工单位,而且都是国营的,那时的建筑无论在设计还是施工上都符合当时的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要求,极少出现质量问题。进入90年代后,全省仅设计单位就有600多家,其中以民营的居多,一度出现“谁都能搞设计、谁都能搞施工”的混乱局面,从那时起建筑质量开始下降。尽管经过整顿后情况有所好转,但由于设计不合理或施工方粗制滥造、偷工减料以及缺乏对建筑的后期保养和维修,同样会影响建筑“减寿”。


二是开发商人为制造的建筑质量问题很严重。很多情况下,即使房屋质量没有问题,开发商为了获得高额利润,也会人为“制造”建筑质量问题。比如,开发商要开发一片小区,在其范围内有一座建成30年左右的建筑物还在使用,他会找借口说“这个房子地基不牢、墙体开裂,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然后向使用者和有关管理部门游说,挖空心思将旧建筑拆除以获得土地开发权。在开发商眼中,旧建筑的拆迁补偿费用完全可以在日后加大层高和密度的新建筑中加倍“捞”回来。


三是城市的规划设计改变所致。由于城市建设者的眼光问题或受当时历史条件所限,20年前的城市规划与今天大相径庭。原来建设标志性建筑或纪念物的地方如今要修路通车,或者由于时代发展已经落伍于现代人的审美观念,所以,这样的老建筑只好遭遇“一拆了之”或“一炸了之”的厄运。比如,位于哈尔滨繁华商业区的一家饭店,是一座相当坚固耐久的老建筑,本身就是再坚持100年也没问题。然而,今天的城市建设者欲在此处修建广场,它只能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还有在当时国内最长的高架路——广州人民路高架桥在建成19年后的今天,由于对自然景观的破坏、居民生活的影响,以及随“桥”而来的两侧传统商业区的没落,多年来一直为人诟病。如今,拆除这座高架桥已经提上议事日程。


总之,大陆建筑的“短命”现象与胡老大的“科学发展观”严重背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资源有限不容挥霍。尽管大陆今天的建设规模还未达到高峰,可是烧制水泥用的优质矿料已感短缺,配制混凝土的砂石在许多地方已十分紧张。各地这种“大跃进”式的拆除不仅浪费大量劳动力以及水泥、钢材、水、电等资源,同时还派生出大量建筑垃圾。随着“大拆大改”的惊天巨响动地而来,大陆600多个城市渐渐失去个性,文脉模糊,记忆依稀,历史遗存支离破碎,文化符号完全混乱,传统建筑风格已到破产的边缘!另外,一些地区过分开采砂石已经严重损毁河床、破坏植被,沿海地区如宁波、舟山等地因滥用海砂已给一些工程带来了重大隐患。面对今后每年将要消耗的大量混凝土,按照传统的取用方法恐怕将难以为继。因此,要尽快研究解决办法。


黑龙江省社科院社会所研究员董鸿扬认为,无论何种原因导致的建筑的“短命”问题,都跟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不力甚至不作为息息相关。因此,根治建筑短命需要政府部门对工程建设各环节加强监管,将过去主要依靠行政命令的管理方式,逐步过渡到严格依靠法规进行管理的方式。事实表明,一些有损建筑工程质量的做法,如违反勘察设计施工的建设程序和招投标程序,工程建设中的三角债,以及不适当地盲目上马和缩短工期,往往都是一些地方党政部门领导带头这么做造成的。同时,提高建设从业单位的准入门槛,淘汰低水平的设计、施工队伍,建立有序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竞争。除在建设过程中加强监督管理以确保建筑质量外,更要在建成后搞好质量验收,并对其后期维护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这样,才可能杜绝建筑短命现象的发生。


只可惜,大陆的“老爷”们不会认真听取专家们的意见。其实,它们心里满明白,就是偏要这样做。30以前是政治挂帅,30年以后是“GDP”挂帅!拆一次或炸一次都算是一个“工程”,然后再建一次,又是一个“工程”,这一出一进同样带动地区经济“增长”,况且有关部门和人员都有“好处”。名义上搞得冠冕堂皇,暗地里捞得“正当防卫”,何乐而不为呢?就这样,全国人民“万众一心锐意进取”,终于使GDP总量跻身世界前六!早在2005年底,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得意地向全世界宣布,根据经济普查资料初步测算的结果显示,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现价总量为159878亿元,比年快报核算数增多2.3万亿元,增加了16.8%。GDP总量从世界第七位(超过意大利) 上升到世界第六位。可是,这个“老六”是怎么换来的,他就不敢说了,请看来自石油、电力等能源行业的全国人大代表在接受采访时大声疾呼:“我国能源消耗浪费惊人,节能降耗刻不容缓!”“创造每万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数量,是美国的3倍、德国的5倍、日本的近6倍!”,同比计算,如按照最小的3倍来除,别说第六,六十六也是痴心妄想。还有,我国在基本民生的投入占GDP的比例世界倒数第一,比非洲贫困国家还低。


事实俱在,“公仆”们却视而不见,依然故我,乐此不疲。现如今,在大陆开展的建设“大跃进”正在“红红火火”地进行,由此带来的巨大浪费现象也在疯狂蔓延着,而那一幢幢轰然倒下的建筑物无不预示着“共匪红朝”——这座千疮百孔的邪恶“大厦”,势必将遭受同样的下场!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