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修行應在接納自己的情緒後再從容應對。(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經常聽到有人這麼責問修行人,你不是修行了嗎?怎麼還會生氣,還會難過?人們普遍認為一旦踏上修行的道路,內心就該如如不動,超凡脫俗,然而這其實是一種很大的誤解,也讓很多人在修行路上產生了更多的煩惱和挫折。
修行的人都知道,佛家認為五蘊皆空,但是現實生活中卻還是有很多情緒波動,即明知是假的,虛幻的,但心還是會隨之起伏。這究竟是為什麼呢?我們今天來探討一下這其中的原因。
首先五蘊皆空的空並非意味著生命經驗不存在,而是這些經驗無常變化,本質無實體,不固定。五蘊皆空的意思是這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成,並沒有一個恆常不變的實體,周圍的一切以及自己的體驗猶如夢境中的實體,看似真實,實際虛妄,這不是否定它們的存在而是指出它們沒有永恆不變的本質,瞬間即滅,霎那即空。
於是很多人誤解成,既然一切都是空的,我就不該有情緒,修行人應該做到無慾無求,無苦無憂,無痛無恨,其實這是修行中的一個陷阱。因為很多修行者將空誤解為無,當他們感到痛苦,生氣或委屈時,會自責地認為;我修得不好,所以我才會有這些感受。
其實修行從來就沒要求我們忽視或否認人性的真實感受,真正的修行是看見、接納,並不執著於這些感受,而非壓抑或迴避它們。所謂的空性智慧並不是要你從此不再感受痛苦和憤怒,而是讓你在感受這些情緒時,仍以平靜和寬廣的心態去察覺,去經驗,明白它們只不過是生命經驗中的一部分,會來也會走。當你感到生氣、委屈、難過時,並不代表你修行失敗,也不表示你的覺悟不夠,而是說明你還是一個正常的人。
真正的修行不是讓你不感到痛苦,而是讓你在痛苦中看見它的本質,看見它的虛幻性。你會生氣是因為你有身體,有情感,有過去的經驗和記憶,這些五蘊的活動本來就會生起各種情緒的反應,但如果你看見它只是因緣和合的一場演出,那麼你就不會陷入其中。
佛陀從不要求他的弟子們壓抑情緒,而是要他們在情緒中保持覺知。在修行中有一個關鍵詞,身受心不受。意思是肉體會受苦,事情會照樣發生,但內心可以選擇不被拖進情緒的洪流。比如你的家人從不做家務,所有的家務都落在你身上,這叫身受,你一邊做家務一邊埋怨,那就是心受,但若你仍舊做家務卻沒有任何批判和埋怨,反而接受這是一場修煉,那就是身受但心不受,這種平靜不是裝出來的忍耐,而是從智慧中流露出的安然。
所以修行不是讓你不痛,而是讓你痛而不迷,不是讓你無憂,而是讓你憂而不亂。修行不是讓你從此內心沒有痛苦,而是讓你即使有苦,內心仍然穩定,不隨外境轉動,真正的修行不是壓抑情緒而是和情緒和平共處。生氣的時候不是著急壓下去,而是好好看清楚,這份憤怒背後藏著什麼,可能是你對公平的渴望,或希望別人符合你內心理想的樣子,如果從這個角度看情緒,它反而成了修行的路標。
你允許自己看見情緒並不去批判它也不再批判自己,你只是觀察它的升起、消散。當你做到以上這點,你就能體會到空性不是讓你否定感受逃避責任,而是讓你看到世界一切無常,從而放下你的錯誤認定,放下執著。你可以疼,但不需要恨那個讓你疼的人;你可以難過,但不需要否定自己;你可以流淚,但流淚的心是覺醒的。就像醫生知道病毒怎麼來,自己還是會生病。
修行也是一樣道理,遇到生活中的刺激,身體還是會自動作出反應。這就是佛陀說的「眾生皆苦」,但佛陀並沒有停在那裡,而是指出了苦的來源和解脫的方法。這方法不是不苦,而是「苦而不執」「痛而不陷」。
許多人會問,身體的痛是真實的,難道知道是空的,疼痛就不存在了嗎?疼痛還是會存在,但真正困擾我們的從來都不是身體上疼痛的本身,而是我們內心對疼痛的抗拒與無法接受。當疼痛來臨時,身體感受痛苦,心不因此而煩惱。修行就是從覺察情緒開始,看透情緒背後的虛幻本質,從而不再執著於這些情緒。在這個過程中,情緒不會消失,但你對它的態度卻將完全改變。你從原本的抗拒,壓抑轉變為覺察和接受,最終不再受到情緒的困擾。
修行是讓人在紅塵中保持內心的自在與寧靜。修行真正的價值是讓人在無論外境如何起伏,你的內心永遠保有一個平靜的觀察者,能清楚地看見一切。就像農夫面對風雨,只專注風雨後如何播種。人之所以痛苦不是因為事情難解而是因為內心不接納。生病確實會痛,但你內心若接受它是自然的一部分,那這份痛就不再是折磨,而是覺察的素材。修行人不是沒有病痛而是對病痛有不同的態度;不是沒有情緒,而是對情緒有清明的覺知。
真正的修行是在每一次你覺得「不能接受」的時候,看到自己還有多少執著。從不能接受到坦然面對,這就是一段修行的變化。我們不是佛菩薩,會感到痛苦,會有情緒起伏,這並不可恥,因為我們在人間學習,正在用人生這堂課修煉自己的本心。修行不是演給別人看的完美,而是面對自己的誠實和改變。不要急著做聖人,不要急著超凡脫俗,不要急著斷除自己所有的煩惱,只要在每一次痛苦來臨時,你不再逃避,不再壓抑,而是多一分覺察,那就是修行。
也許還有人會問,以上這些我都知道,但為什麼還會情緒崩潰呢?答案是你知道了理論但你的心並沒有認識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本質。聽過空性的概念與你真正透過內觀體驗到這個世界無一物是恆常的,這是兩個層次。
很多人聽了很多佛法也背了很多經文,但一遇到生活裡的挫折、失落,立刻情緒失控。回到生活中來看,許多自以為對修行深入的人對他人的苦難侃侃而談,講大道理,卻在自己面臨苦難時茫然失措,這正是佛家說的,說時似悟道,對境成迷。真正的修行不是在口頭而是在你的每一個當下,每一個困境,當你能先接納自己的情緒再從容應對外在的挑戰,你的修行才是真正落到了實處。
人活一世,煩惱、痛苦、失落都是會必然經歷的,但修行可以讓你不再被這些經驗所左右,它們來臨時,你允許它們存在,它們消失時,你也不留戀。當你明白五蘊皆空時,你仍會生氣、難過,但這都只是生命豐富多樣的展現,但它不再能動搖你的內心。
修行的力量不在語言,不在形式而在每一個你願意自我覺察的瞬間,如果現在你能感受到情緒的波動說明你還活著,還有感覺,當你能在這些情緒中看見它們的生滅,接受它們的來去,那你已經走在覺醒的路上。
道不在天上,也不在遠方,道就在你的每一次轉念中,在你願意放下執著的那一刻,在你生氣之後依然選擇愛與寬容的時候。五蘊雖空,情緒仍有,但你若能看透它,那你就自由了。
責任編輯:申思茗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