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係是一場修行:讀書感悟《無條件的愛》(圖)

——「教育始於孩子讓我們為難的那一刻。」

作者:念遠 發表:2025-05-19 08:3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愛心
親子關係是一場修行:讀書感悟「無條件的愛」。(圖片來源: Adobe stock)

「你乖一點,媽媽就愛你」、「考得好就給你買玩具」、「不聽話就不要你了」--這些話是不是聽起來很熟悉?在中國家庭裡,我們幾乎都是在這樣的『有條件的愛』中長大的,也不自覺地把這種方式延續給了下一代。最近我讀了美國教育學者艾爾菲.科恩(Alfie Kohn)的《無條件的愛》(原書名《Unconditional Parenting》),和許多中國父母一樣,才突然意識到:原來我們習以為常的親子互動,其實常常帶著交換的意味。我們並不擅長表達真正的愛,更多時候是在用或懲罰或獎勵來換取孩子的「乖」和「聽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不斷感受到中國傳統「嚴教」與西方「無條件養育」理念之間的碰撞,也促使我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育兒方式。

暢銷書《無條件的愛》

《無條件養育》是美國教育學者艾爾菲.科恩(Alfie Kohn)的一本極具影響力的育兒書。2012年翻譯出版中文版後,成為大陸親子教育類書籍中的暢銷書。書中主張父母應以「無條件的愛」作為親子關係的核心。

《無條件的愛》可用一句話概括:父母給予孩子的愛,不應該有任何附加條件。科恩認為,我們應當愛孩子是因為"他們是誰",而非"他們做了甚麼"。這意味著,無論孩子表現如何,是否達到父母期望,是否乖巧聽話,父母對他們的愛都應當始終如一。

科恩大膽挑戰了傳統的獎懲教育模式。他指出,表揚、獎勵與懲罰、責備本質上都是控制手段,只是一個是"糖衣炮彈",一個是明顯的威脅。書中寫道:"當我們說'真棒,你真聰明'時,孩子讀到的潛台詞是'只有表現好,我才喜歡你'"。比如書中提到一個常見場景:孩子不收拾玩具,父母說「如果你現在不收拾,今晚就不帶你去公園。」這其實是用愛的「條件」來交換孩子的服從。

科恩質疑這種做法,他寫道:「孩子們很快就學會了,只有在表現好的時候才值得被愛。」他認為,這會讓孩子把自我價值和父母的認可緊緊綁定,長期下來,孩子容易焦慮、缺乏安全感,甚至變得只會討好別人。

可是讀到這裡,我也會像一般家長一樣擔心,甚麼都不管?太溺愛了吧?會不會讓孩子無法無天?科恩在書中澄清:「無條件的愛,並不是沒有規則,而是無論孩子表現如何,都讓他知道自己被愛。」他舉例:當孩子因為打碎杯子而沮喪時,父母可以說「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下次我們一起小心點」,而不是大吼大叫一味責備。這樣,孩子既能學會承擔責任,也能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

中國傳統觀念裡,父母的權威地位一直很突出,比如「父為子綱」這樣的說法,還有「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這些都強調了父母和老師在教育中的重要責任。不過,其實中國文化也並不只有嚴厲的一面。《孟子》裡就有「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的思想,意思是愛的起點是親情,然後逐漸擴展到他人和萬物。很多古代家訓也提到「慈嚴相濟」,認為父母既要有愛心,也要有原則。宋代理學家朱熹也說過,「愛之而知其惡,惡之而知其善」,意思是在嚴格要求孩子的同時,也要看到他們的優點和不足,做到寬嚴並濟。其實,中國古人也反對一味嚴苛,比如老子就說過:「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主張順應人的天性,這和「無條件養育」裡強調尊重孩子本性的理念,其實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但是這本書還是有讓我受到觸動的地方。科恩認為,父母的目標不應是讓孩子"聽話",而是幫助他們成為能思考、有同理心、自律且勇於負責的人。正如書中所言:"孩子不是等待被塑造的黏土,而是需要被發現和欣賞的獨特生命。"哇,讀這段時,相信很多家長都會心頭一震:我們不是塑造一個聽話的乖寶寶,只不過是引導者。

為甚麼我們總是希望孩子聽話、好管教呢?我覺得,這和當下中國家庭教育的現實密切相關。如今,功利主義的教育觀念非常普遍。數據顯示,中國父母和孩子交流最多的話題是學習(71.8%)和學校(69.6%),而有86%的家庭日常互動主要圍繞著輔導功課展開。這樣的以成績為核心的教育模式,讓親子關係變得越來越功利,甚至有點像一場投資,父母希望通過「經營」孩子獲得理想的回報。

在這種模式下,很多父母打著「一切都是為你好」的旗號,對孩子的生活、興趣,甚至未來的發展都進行全方位的干預和安排。這種養育方式往往限制了孩子的自主性和創造力。

中國父母普遍對孩子有很高的期望,但當孩子表現不如預期時,父母卻常常難以接納和理解。於是,很多孩子會陷入「我還要多優秀才算好?」的困惑和壓力之中。

其實,中國傳統教育也是講究培養「君子人格」,強調德行和修養。「無條件養育」則更關注孩子的同理心、自律和責任感,重視孩子作為獨立個體的成長,而不僅僅是知識的灌輸,這一點和我們中國人的傳統觀點不矛盾。

兩者的最大區別在於方法。中國傳統教育強調獎懲分明和權威引導,相信「嚴師出高徒」;而「無條件養育」則更相信孩子自身的成長力量,主張用理解、尊重和接納去陪伴孩子成長。

親子教育:一場雙向的修行

沒有人天生就會做父母。養育孩子的過程,其實沒有甚麼絕對正確的答案。所謂「教育」,更多是一場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長的旅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不斷地自我反思,覺察自己的情緒、行為習慣,甚至是那些不自覺流露出來的偏見。

如果把親子關係看作一場修行,很多事情就容易理解了。修行的意義,是學會放下對孩子的掌控和對結果的執著。我們常常希望孩子變成理想中的樣子,卻忽略了他們本來的獨特。其實,父母要學會放下那些「非得怎樣」的期待,學會順其自然,給孩子成長的空間。

修行也意味著,教育不僅僅是「言傳身教」,更重要的是「心傳心教」。父母的內心狀態、價值觀和生活態度,會在日常點滴中影響孩子。教育的本質,是父母自己的修煉和成長。只有當我們學會覺察自己、保持謙卑,才能真正看見孩子,理解孩子。

從這個角度看,「無條件的愛」本身就是一場修行。在這個講求利益、講求結果的時代,能做到無條件地愛孩子,不求回報、不附加條件,其實已經很難得。這需要父母不斷調整自己的心態,在日常瑣碎和挑戰中,依然保持溫柔和堅定。

中國古人說:「愛之適足以害之,惡之適足以成之。」意思是,過度的溺愛和過度的嚴厲都不利於孩子的成長。真正的愛,不是放縱,也不是控制,而是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礎上,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和支持,陪伴他們成為最好的自己。

《無條件的愛》這本書,對於習慣了傳統教育方式的中國父母來說,像是一面鏡子,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它提醒我們,養育孩子的過程,其實也是自我成長和修煉的過程。

正如禪宗所說:「修行不是尋找新的東西,而是看清本來的面目。」親子關係的修行,也是幫助我們回歸愛的本真--學會無條件地去愛。

【附錄原書摘句】:

1、我意識到這就是社會上很多人對孩子的最高要求:不必擁有愛心、創造力或好奇心,只需表現乖乖。對於家長來說,一個「很好」的孩子,就是從嬰兒期到青春期從不給自己找麻煩的孩子。

2、他們將成功的養育模式定義為使孩子聽話的任何手段,也就是說,他們的焦點僅限於孩子如何表現,而無視孩子對服從某個特定要求的感受,或者就此而言,無視他們如何看待強迫自己聽話的人,以此衡量家長干預行為的價值很不靠譜。有證據表明,如果用更有意義的標準去衡量,會發現那些看起來「有效」的養育技巧通常並不那麼成功,孩子對某個特定行為的順從往往是膚淺的,因而通常也只是暫時的。

3、孩子的行為只不過是其感覺、思想、需要和意願的外在表達,簡言之,重要的是實施行為的孩子本身,而不是行為。

4、我在很多場合下說過多次:愛一個聽話的孩子很容易,但愛一個不那麼乖巧順從的孩子則比較困難。但恰恰是愛那些不容易愛的孩子才開發我們的真愛,做那些不容易做的事情才鍛練我們的能力。「教育始於孩子讓我們為難的那一刻。」魯道夫.史坦納如是說。科恩也說,「無條件的愛在孩子難帶的時候最重要。」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