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香港大律師公會主席夏博義自述逃港始末(圖)


香港大律师公会前主席夏博义(Paul Harris) ((Public Domain)(16:9)
香港大律师公会前主席夏博义(Paul Harris) (Public Domain)

【看中國2025年7月10日訊】(看中國記者金言綜合報導)一位與香港命運息息相關的法律人物——前香港大律師公會主席夏博義(Paul Harris)於2022年3月離港。這位目前定居英國的人權律師近日告訴Green Beans Media,他離開香港的原因是收到一個秘密渠道的訊息,說北京下令逮捕他,當局甚至已經安排國安警察傳召他到灣仔警總進行錄影問話,準備以「煽動意圖」起訴他。

那時他剛卸任大律師公會主席不久。據他描述,當局甚至已經安排國安警察傳召他到灣仔警總進行錄影問話,準備以「煽動意圖」起訴他。這位人權律師告訴Green Beans Media,他離開香港的原因是收到一個秘密渠道的訊息,說北京下令逮捕他。當局甚至已經安排國安警察傳召他到灣仔警總進行錄影問話,準備以「煽動意圖」起訴他。

夏博義說,他在問話中得知,國安警察所謂的「煽動」證據,來自他的一本著作——《全球示威史》中提到港人反送中運動,是因為他們不相信能在中國獲得公平審訊;以及一則他於國安法實施前發表的推文,當中寫道「我不再發推,因為香港已經變成警察國家」。這些言論在他看來,是文明社會中的言論自由,「絕不是煽動」。

儘管他早已預料將被拘留,甚至準備好了「入獄包」,但兩小時後警方卻讓他離開。離開警總後,他的朋友們對他說:「你現在立刻要離開香港。」他便於當晚收拾行李,搭上飛往伊斯坦堡的最後一班航班,從此踏上流亡之路。

自願到港 為法治奮戰近三十年

夏博義於1994年首次到香港。他原是英國大律師公會人權委員會的首任主席,曾在1993年應香港民主派領袖李柱銘與司徒華之邀,率團到港考察回歸後的法律制度。他說:「那時候很多人都希望有一個獨立機構來監督中英聯合聲明的承諾能否兌現。」這促使他在香港創辦了人權監察機構「香港人權監察」。

在回憶早期的香港時,夏博義坦言自己曾樂觀以對:「回歸初期,其實很多人認為香港的制度還能保持,雖然沒有民主,但還有言論自由、司法獨立,整體是穩定的。」直到2014年以前,他認為這樣的制度還能延續。但如今,「一切正在消失」。

他指出,政治相關案件中,法治的空間已所剩無幾。「如果是非政治類的民事案件,我認為還有法治。但涉及分裂、煽動、勾結外國勢力等案件,司法體系只是打壓異見的工具。」

為47人案痛心

夏博義尤其提及自己原本擔任「民主派47人案」中黃碧雲與林卓廷的辯護律師,卻因離港被迫辭任。他說:「他們是好人,根本沒有犯罪,不該被關進牢裡。」他對此感到極為痛心。

在談及近年多位外籍終審法院法官辭任時,夏博義表示理解但遺憾。他曾強烈反對他們辭職,認為他們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阻止傷害」的力量。「這些外籍法官很多來自英國、加拿大最高法院,他們的法律水平非常高,對本地法官也起到正面影響。」但他也承認,「我們正在接近一個他們也不得不離開的臨界點。」

「選擇的律師都不讓用」──黎智英案

夏博義對黎智英案也提出質疑。他認為法院原已裁定黎智英有權選擇來自英國的資深大律師Tim Owen擔任其辯護律師,但北京卻以全國人大釋法推翻判決,這破壞了基本法中「選擇律師的權利」。「這絕不是法治社會應有的情況。」

他又提到「羊村繪本案」,指五位出版兒童繪本的語言治療師僅因把港人比喻為羊、把共產黨比喻為狼而被控煽動罪,並判處重刑。他直言:「這樣的案件絕對不是法治,而是壓制言論自由的象徵。」

英國政壇冷漠?推動港人議題仍在路上

如今作為英國自由民主黨(Lib Dem)的候選人,夏博義坦言,整體英國政界對香港的關注程度「遠低於理想」,特別是在工黨內部,他幾乎感受不到任何興趣。他希望未來能推動英國將「中英聯合聲明」納入外交談判的核心考量,例如在北京要求英國參與經濟合作時,英方應以香港人權為前提,提出明確要求。

他也認為,自由民主黨對香港的承諾最為明確,「我們的黨綱里有最多篇幅提及香港,比其他任何政黨都多。」他提到1989年六四後,自民黨前黨魁阿什當(Paddy Ashdown)親自前往香港聲援,「他甚至會講中文,一直關注香港。」

儘管英國保守黨政府會定期發表香港半年報告,詳細列出法治、人權的惡化狀況,但他指出,這些報告「從未真正轉化為有力的外交政策工具」。

香港人社群是希望所在

根據英國政府統計,目前居英港人已達16至20萬人,哈里斯認為,這是一股不可忽視的社會力量。他表示:「我很高興現在自己是個『英國來的香港人』,在這裡遇見很多朋友、講廣東話、繼續關心香港。」

「我真的希望,英國的香港人能在7月4日的選舉中,支持真正關心香港的人。」他說完這句話時,語氣堅定而誠懇。

夏博義的故事,是香港法治衰敗進程中的一個見證。他的選擇不是孤例,而是眾多離港法律人的縮影。他曾因相信制度而來,也因制度崩潰而走。當香港越來越多的辯護律師與法官面臨政治高壓的選擇時,夏博義選擇繼續發聲。

他離開了香港,但未曾離開香港人的命運。正如他所說:「不是我變成了英國人,而是我成為了一個在英國的香港人。」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