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周遊列國,顛沛流離,被人排擠、嘲笑。(圖片來源: Adobe stock)
魯定公九年(前501年),孔子51歲,被任命為中都宰,治理中都(今汶上縣)。旋即升任司空、大司寇,代行丞相之職,成為魯國實際上的執政者。他以「禮治」為核心理念,推行德政,短短三個月便讓魯國出現「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盛世景象。商人誠信經營,社會風氣淳樸,百姓安居樂業,連外來的旅人也感受到賓至如歸的溫暖。於是,魯國各地紛紛效法他的治理辦法。魯國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繁榮景象。
在外交上,孔子也展現了卓越的智慧。面對強鄰齊國的威脅,他輔佐魯定公與齊國會盟,憑藉禮儀與謀略,迫使齊國歸還了被侵占的土地,大大提升了魯國的國力和威望。
孔子的卓越政績,讓魯國一時成為諸侯中的強國,也引來了齊國的忌憚。齊國擔心魯國日益強大會威脅自身。齊景公於是和群臣商討對策。然而他們沒有想到學習孔子的禮治,而是動了歪腦筋。有人建議說:「如果孔子在魯國執政下去,魯國強大了,一定會稱霸。一旦魯國稱了霸,我們離它最近,必然會先來吞併我們,何不先把一些土地送給他們呢?」一個叫黎鉏(chú)的大夫說:「先不忙著送土地。如果能把孔子趕走的話,魯國不就衰弱了嗎?如果不能把孔子趕走,再送給他們土地,也不遲啊!不試怎麼知道。」
魯國君臣沈迷聲色,荒廢朝政,孔子的政治主張被逐漸邊緣化。(圖片來源: Adobe stock)
於是齊國就挑選出了80個絕色美女,穿上華麗的衣服,載歌載舞,舞曲名《康樂》,就是孔子最厭惡的靡靡之音,演奏陣勢驚人,極盡妍態,前所未有。又準備了120匹毛色各異的好馬,配上漂亮的鞍轡,望之如錦,作為禮物送給魯定公,一直把她們送到魯國的南門外。
看到美女如雲,從天而降,魯國一覽大權的大夫季桓子大喜過望。他自己喬裝改扮去看了好幾次,回來攛掇國君魯定公,對外說是周遊視察,一起乘機去看美女寶馬,魯定公出城轉了一圈,就被美女群迷住了。季桓子於是乎把這份禮物悉數收下,從此與國君三日不朝,萬事拋諸腦後,終日與美女歌舞作樂。因為魯國君臣沈迷聲色,荒廢朝政,孔子的政治主張被逐漸邊緣化。
雪上添霜的是,此時,魯國的三桓家族(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本就對孔子的改革心存不滿。美人計的成功,使得孔子失去了國君的支持,三桓家族的權勢再次膨脹,孔子在朝中的處境變得岌岌可危。三桓家族還醞釀政變,有意迫害孔子。
子路見狀,對孔子說:「老師,魯國無望了,我們走吧?」孔子不忍放棄家鄉,對子路說:「魯國最近要舉行郊祭了,我要看一看國君是否還守禮,我還要看一看祭祀完畢後,是否還能按照往常慣例分到祭肉,還是等一等吧。」正如《漢書.郊祀志》有云:「帝王之事,莫大於承天,承天之序,莫大於郊祀。」孔子對郊祭暗中報以期望。
結果祭祀的時候,國君因為心思都在舞女們身上,心不在焉,祭祀草草了事,之後也沒有把祭肉分給大夫們。孔子見狀長嘆:國君把禮儀已經廢了!他非常失望,終於對國君徹底寒了心。
這裡就顯現出在命運的選擇面前,一般人和偉人的認知差距。普通人會認為祭祀只是一種形式,但孔子深知,那遠遠不是形式那麼簡單,那是人與天地神明溝通的一種方式:作為君王,是作為百姓的代表與天地溝通,如果君王不能懷著虔敬之心,德行又不夠,就不能向上傳達民意,向下傳達天意,天地神明怎麼會護佑這樣的君王和國家呢?
魯定公十三年(前497年),55歲的孔子帶著自己的十餘個弟子,乘著馬車,緩緩經過魯城高大的城門,依依不捨地離開自己的父母之邦。當時,魯國的大夫師己趕來為孔子送行,說:「您又沒有什麼過錯,為什麼要走?」
孔子就唱了「去魯歌」:
「彼婦之口,可以出走,
彼婦之謁,可以死敗。
蓋優哉游哉,維以卒歲!」
什麼意思呢,孔子是說:現在滿城鶯歌艷曲,我們只好離國出走。君只愛容顏如花,卻不知國之大廈即將會傾塌啊。
後來季桓子問送行的人:「孔子告別前說了什麼?」大夫如實相告,桓子被刺痛了,說:「先生離開實屬無奈,他定是為那些舞女怪罪我了。」
孔子開始了他顛沛流離的周遊列國之行。魯哀公三年(前492年)秋天,當時孔子年已60歲,還在周遊列國的途中。季桓子病入膏肓,乘著輦車望見魯城,感慨長嘆說:「從前這個國家幾乎興旺了,因為我得罪了孔子,所以喪失了良機啊」回頭又對他的兒子季康子說:「我死後你接掌我的位置輔佐國君,切記,要請孔子回來。」季桓子死後,季康子繼承了他的職位,沒等喪事辦完,就想召回孔子。
然而,季康子要召回孔子,遭到大夫公之魚的反對。公之魚認為,之前魯國任用孔子未能善始善終,如今再召回孔子,如果依然不能善終,將再次成為諸侯的笑柄。實際上,他也是擔心孔子年高望重,若被重用,其他權臣地位將受威脅。
結果,季康子最終並未立即召回孔子本人,而是召回了孔子的弟子冉求,讓他為季氏家族效力。直到魯哀公十一年(前484年),魯國面臨外患,季康子才正式派人帶著重禮迎接孔子回國。此時孔子已68歲,遺憾的是,回國後孔子還是未被重用。晚年的孔子專注於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弟子,完成了《春秋》《論語》《詩經》等儒家經典的整理工作。
後來,魯國因內耗嚴重,難以抵禦齊、吳等鄰國的侵蝕,領土逐漸被蠶食。到戰國末年,魯國與邾國一同被楚國所滅,徹底退出歷史舞臺。魯國未能珍惜和善用有遠見卓識的孔子,最終錯失了國家振興的歷史機遇。這不僅是魯國的教訓,也是後世治國理政的重要警示。
那麼孔子周遊列國14年之間都做了些什麼呢?孔子在55歲時離開魯國,帶領弟子開啟了長達14年的周遊列國之路,他的足跡遍及衛、曹、宋、鄭、陳、蔡、葉、楚等國。在這些國家,孔子多次謀求推行自己的「仁政」理想,希望通過勸說諸侯採納自己的治國理念,實現禮治天下。
然而,歷史並不盡如人意。孔子在各國都未獲重用,往往因權臣掣肘、政局動盪或國君短視而失望離開。在周遊過程中,孔子和弟子們還多次遇險,如被困匡地、遭遇飢荒等,但他始終堅持講學、授徒,將自己的思想傳授給弟子,並不斷總結、完善儒家學說。
他走了十四年,被人排擠、嘲笑,最後一無所成地回到魯國。然而這段經歷也成為孔子人格和思想成熟的重要階段,為後來的儒家經典整理和傳播奠定了基礎。
孔子周遊列國,雖屢遭挫折,但始終不改其志,踐行「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最終影響深遠。「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出自《論語》,意思是明知理想難以實現,依然堅持去做。對孔子而言,他深知在春秋亂世,自己的「仁政」主張很難被採納,推行禮治幾乎不可能成功,但他認為這是道義之所在,是對國家和百姓最有益的事。
孔子強調,做事應以「應不應該」為標準,而不是「能不能成功」為標準。孔子有言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他選擇堅持做正確的事,即使注定失敗,也無怨無悔。這種精神體現了儒家理想主義和道德擔當。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