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為何稱「紫禁城」?法天象地的奧秘(組圖)

作者:禾子編輯整理 發表:2025-08-15 18:5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紫禁城
紫禁城是幾千年文化的凝縮。(圖片來源: Adobe stock)

故宮位於北京心臟地帶,承載著五百多年的歷史滄桑。不過當人們參觀故宮那些朱紅色的宮牆、金黃色的琉璃瓦屋頂時,或許會產生這樣的疑問:這座以紅、黃兩色為主調的宮殿建築群,為何會被稱作「紫禁城」呢?「紫」從何來?

永樂遷都

明成祖朱棣(16:9)
明成祖朱棣。(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明朝永樂皇帝朱棣在靖難之役後登基(1403年),面臨著一個重要的政治抉擇:是繼續定都南京,還是遷都北京?經過深思熟慮,永樂帝決定將明朝的政治中心從繁華的江南遷至北方重鎮北京。

1406年,這項浩大的工程正式啟動。永樂帝以南京故宮為藍本,在原燕王府的基礎上開始營建新的皇宮。歷時十四年的精心建造,動用了全國最優秀的工匠和最珍貴的建材,終於在1420年竣工,形成了我們今天所見的宏偉宮殿群,朱棣頒詔定都北京,紫禁城就此成為了明清兩代皇帝的宮殿。

紫禁城的名稱也是由朱棣命名。古代天文學體系中,星空被劃分為「三垣二十八宿」的格局。三垣分別是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紫」源自「紫微星垣」,這是天上的星宿區之一,古人認為紫微垣處於天宮的中樞,代表天界最高權威,因此皇宮作為人間的「正中」,借用這個字表達了皇權的神聖和崇高。

「禁」表示這是一片禁地,普通百姓禁止進入;「城」指的是城池或宮殿。名稱整體彰顯了皇權的神聖和不可侵犯。自古以來,皇宮都是戒備森嚴的神聖之地,皇宮代表著至高無上的權威。沒有皇帝的允許和相應的通行腰牌,任何人都不得隨意進出宮門。這種嚴格的管制制度,使得皇宮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禁地」。在古代文學作品中,詩人們經常用「禁城」來代指皇宮,表達皇宮威嚴的敬畏。從漢代開始,「禁城」這一稱謂就在文獻中頻繁出現,成為了皇宮的代名詞。如《晉書》中稱紫微垣為「大帝之座,天子之常居」,並體現為「禁城」「禁中」等稱呼。到了唐代,「紫」與「禁」結合,形成「紫禁」的稱謂,寓意皇宮如同天宮般神聖不可侵犯。

永樂帝將皇宮稱為「紫禁城」,也採納了紫微垣中的十五顆星與皇宮主要宮殿的對應布局。

傳說中,永樂皇帝正是為了顯示天子與天宮的對應,將都城從南京遷移到北京,建設了這座宏偉的宮殿,宮殿的規模和布局也模仿了傳說中的天宮構造。為與天庭呼應,故宮被稱為「紫禁城」,寓意地上的天宮。

值得注意的是,「紫禁城」這一稱謂在明代初期並非官方正式名稱。在明代前期的官方文獻中,更多使用的是「皇城」、「大內」等稱謂。可能是因為,在官方外交、公文、宦官管理、儀式禮制記載等正式場合,稱呼仍多使用「皇宮」、「大內」這些詞,能簡潔明瞭且通用性強。到了明代晚期,特別是萬曆年間,「紫禁城」已經在官方文獻中正式出現。在《明會典》、《明實錄》等重要的官方檔案中,都可以找到使用「紫禁城」來稱呼皇宮的記錄。這標誌著「紫禁城」從民間俗稱正式轉變為官方認可的名稱。後來「紫禁城」更多出現在後世歷史文獻、文化作品和民間口語傳說中,作為皇宮的專有名稱逐漸被認可和廣泛接受。

另有民間傳說,修建北京城的謀士曾夢見玉皇大帝告誡不能建造比天宮更大的宮殿,且要請神靈保護皇城。根據夢境,謀士後來建議在宮殿門口設立了三十六口金缸象徵三十六金剛,宮內設有七十二條地溝象徵七十二地煞,以確保皇宮受天神護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幾千年文化的凝縮

「紫禁城」這一名稱的形成,反映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多個重要特徵,蘊含著極為深刻的哲學思想和文化內涵。

現代所謂的「故宮學」,是從紫禁城建築歷史、文化史、藝術、工程技術、保護等方面展開研究,是從文化整體的角度去挖掘故宮的文化內涵。紫禁城在建築布局中貫徹了「法天象地」的古代宇宙觀,即依天象和地理方位營建國都的理念。

「紫禁城」名稱所承載的文化內涵還體現在其多元宗教文化的包容性上。在紫禁城內,欽安殿供奉著道教的真武大帝,坤寧宮成為薩滿教祭神的場所,雨花閣有著濃郁的藏傳佛教建築特點,這體現了古代皇家宗教信仰的多元性。宗教文化的融合正是中華文明包容並蓄的特質。

紫禁城這一名稱,融合了中國古人的天文觀念、哲學思維、政治智慧和建築藝術。而故宮,就像是一座用磚瓦搭起的「天人合一」實景,一展中國古代輝煌文化之巔峰,也使得今人得以想見古人的巧思與智慧。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