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聖人估量自己的飯量而進食,哪會產生貪婪之心呢!(圖片來源:公用领域 Pixabay )
《淮南子》是西漢皇族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收集史料、文獻集體編寫而成的一部著作,又名《淮南鴻烈》《劉安子》。梁啟超說:「《淮南鴻烈》為西漢道家言之淵府,其書博大而和有條貫,漢人著述中第一流也。」
《淮南子》成於眾手,內容廣博,融合先秦諸子的思想。《淮南子》於20世紀有英文和日文的全譯本,以及法文和德文的節譯本,是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典籍。
本篇為讀者介紹《淮南子》中《俶真》篇的部分內容。
【原文】虛室生白,吉祥止也。夫鑒明者,塵垢弗能薶。神清者,嗜欲弗能亂。
[大意]虛靜的心神產生純白的光亮,這吉祥也就會降臨了。鏡子明亮,塵埃就不會玷污它,精神心志純白清靜,嗜欲也就難以攪亂它。
如果精神心志超越散逸到身心之外,再去想法讓它復歸回來,這實際上是失去了根本而追求的是枝節。內在精神與外表行為相分離而與外界事物相接觸,實際上是遮蔽了精神心志的純白清靜之光,任憑耳目聽視來獲得智慧,這就是拋棄了光明之道而走向黑暗,這也叫失道。人的心志往哪裡,精神也會跟著跑去。反之,如心志返回虛靜的境界,精神也就隨之寧靜,嗜欲也就滅息。這就是聖人的行為表現。
所以古代聖人治理天下,一定是通達性命之情,儘管具體的行為措施不盡相同,但合乎道的原則是一致的。聖人估量自己的飯量而進食,度量自己的體形而裁衣,對自己的物慾有所節制,恰如其分,這樣哪會產生貪婪之心呢!因此,能夠持有天下者,一定不是以天下作為追求的目標。能夠享有名譽者,一定不是靠奔波忙碌追求得到的。聖人能夠與道相通,因而嗜欲之心也必被排斥在外。
假如精神不被掩遮傷害,心志沒有壓力負擔,通暢恬靜,淡漠無事,沒有凝滯鬱結,虛寂靜漠對待外物,那麼利祿權勢就不能使他動心,巧辯之人不能說服他,聲色不能使他淫亂,美妙之物不會使他喪志,智慧之人不會使他動搖,勇猛之人不會使他恐懼,這就是真人之道。這樣的話,他就能陶冶萬物,與自然造化相伴,天地之間,宇宙之內,沒有什麼能阻止他。他的精神經過驪山、太行不受阻攔,進入四海九江不會沾濕,處在狹窄之地不感到擠塞,橫貫天地之間不肆意放縱。
不能通達天道者,即使眼睛能夠數清一群上千隻的羊,耳朵能分辨八風之調,腳踏著《陽阿》之舞,手合著《綠水》的節拍,智謀能統貫天地,目光像日月樣明亮,口才可以講清複雜難題,言辭潤澤動聽如玉石,但對治理天下來說還是沒有什麼裨益的。
来源:看中國投稿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