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女畫家陳書繪〈周成王卜年定鼎圖〉。(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聽到用「一言九鼎」來表示說話分量十足,很有信用。那麼九鼎是甚麼?誰鑄造的?甚麼樣的言語能重如九鼎呢?這得從戰國時代趙國平原君與毛遂之間的一段故事說起。
成語「一言九鼎」的典故
成語「一言九鼎」出自於《史記‧平原君列傳》。
戰國時期,秦國的軍隊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國君委派平原君到楚國求援。
到楚國後,平原君無法說服楚王出兵解除趙國之圍,這時平原君門客毛遂挺身而出,成功說服了楚王援趙。
平原君回到趙國後,稱讚毛遂說:「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
在戰國時代,周天子還保有夏禹所鑄的九鼎和大呂(周廟大鐘)這二種極貴重的國家寶器,平原君以九鼎和大呂來作比喻,來稱讚毛遂所說之話起的大作用。所以,後來人就用「一言九鼎」來比喻,一句話的分量有如九鼎那麼重,能起到極大的作用。
中華正統代表的器物:鼎
鼎,可說是華人非常熟悉的一種古代文物。其實,鼎最初的用途,是古代的烹飪之器,相當於現在的鍋,用以日常燉煮和盛放食品。
相傳大禹治水時行遍天下,對於各地的人文風土相當熟悉,於是便把他的屬土分為九個州: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
九州的諸侯首領紛紛進貢藏金與信物至中央,大禹便利用這些藏金鑄造九個鼎,並將諸侯首領的信物做在鼎上,用來象徵他統治的國家以及九州。自大禹鑄九鼎後,鼎就從一般的炊器演變為傳國的寶器,也因此,「鼎」成了中華正統代表的器物,是「王權」、「天命」、「威德」的象徵。到了周朝,更將鼎列為禮樂制度中的一部分,明訂「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用三鼎」。
秦代以後,鼎的王權象徵意義逐漸失去。之後,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後代的鼎通常安放在寺廟大殿前,既是裝飾物,又是焚香的容器。
儘管到了現代,鼎的意象仍然經常可見。比如,由臺灣官方主辦的「金鼎獎」,借用鼎的權威象徵,表達經過金鼎獎認證的圖書,必是好書。
此外,還有許多來自於鼎的靈感,像享譽全球的中菜美食名店「鼎泰豐」,就是其中一個。鼎對中華文化的影響可說是跨越時空,深入人心。
来源:看中國時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