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把孔子赶下政坛 敌国施用美人计(组图)

作者:禾子编辑整理 发表:2025-05-13 18:4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孔子
孔子周游列国,颠沛流离,被人排挤、嘲笑。(图片来源: Adobe stock)

鲁定公九年(前501年),孔子51岁,被任命为中都宰,治理中都(今汶上县)。旋即升任司空、大司寇,代行丞相之职,成为鲁国实际上的执政者。他以“礼治”为核心理念,推行德政,短短三个月便让鲁国出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盛世景象。商人诚信经营,社会风气淳朴,百姓安居乐业,连外来的旅人也感受到宾至如归的温暖。于是,鲁国各地纷纷效法他的治理办法。鲁国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

在外交上,孔子也展现了卓越的智慧。面对强邻齐国的威胁,他辅佐鲁定公与齐国会盟,凭借礼仪与谋略,迫使齐国归还了被侵占的土地,大大提升了鲁国的国力和威望。

孔子的卓越政绩,让鲁国一时成为诸侯中的强国,也引来了齐国的忌惮。齐国担心鲁国日益强大会威胁自身。齐景公于是和群臣商讨对策。然而他们没有想到学习孔子的礼治,而是动了歪脑筋。有人建议说:“如果孔子在鲁国执政下去,鲁国强大了,一定会称霸。一旦鲁国称了霸,我们离它最近,必然会先来吞并我们,何不先把一些土地送给他们呢?”一个叫黎鉏(chú)的大夫说:“先不忙着送土地。如果能把孔子赶走的话,鲁国不就衰弱了吗?如果不能把孔子赶走,再送给他们土地,也不迟啊!不试怎么知道。”


鲁国君臣沉迷声色,荒废朝政,孔子的政治主张被逐渐边缘化。(图片来源: Adobe stock)

于是齐国就挑选出了80个绝色美女,穿上华丽的衣服,载歌载舞,舞曲名《康乐》,就是孔子最厌恶的靡靡之音,演奏阵势惊人,极尽妍态,前所未有。又准备了120匹毛色各异的好马,配上漂亮的鞍辔,望之如锦,作为礼物送给鲁定公,一直把她们送到鲁国的南门外。

看到美女如云,从天而降,鲁国一览大权的大夫季桓子大喜过望。他自己乔装改扮去看了好几次,回来撺掇国君鲁定公,对外说是周游视察,一起乘机去看美女宝马,鲁定公出城转了一圈,就被美女群迷住了。季桓子于是乎把这份礼物悉数收下,从此与国君三日不朝,万事抛诸脑后,终日与美女歌舞作乐。因为鲁国君臣沉迷声色,荒废朝政,孔子的政治主张被逐渐边缘化。

雪上添霜的是,此时,鲁国的三桓家族(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本就对孔子的改革心存不满。美人计的成功,使得孔子失去了国君的支持,三桓家族的权势再次膨胀,孔子在朝中的处境变得岌岌可危。三桓家族还酝酿政变,有意迫害孔子。

子路见状,对孔子说:“老师,鲁国无望了,我们走吧?”孔子不忍放弃家乡,对子路说:“鲁国最近要举行郊祭了,我要看一看国君是否还守礼,我还要看一看祭祀完毕后,是否还能按照往常惯例分到祭肉,还是等一等吧。”正如《汉书.郊祀志》有云:“帝王之事,莫大于承天,承天之序,莫大于郊祀。”孔子对郊祭暗中报以期望。

结果祭祀的时候,国君因为心思都在舞女们身上,心不在焉,祭祀草草了事,之后也没有把祭肉分给大夫们。孔子见状长叹:国君把礼仪已经废了!他非常失望,终于对国君彻底寒了心。

这里就显现出在命运的选择面前,一般人和伟人的认知差距。普通人会认为祭祀只是一种形式,但孔子深知,那远远不是形式那么简单,那是人与天地神明沟通的一种方式:作为君王,是作为百姓的代表与天地沟通,如果君王不能怀着虔敬之心,德行又不够,就不能向上传达民意,向下传达天意,天地神明怎么会护佑这样的君王和国家呢?

鲁定公十三年(前497年),55岁的孔子带着自己的十余个弟子,乘着马车,缓缓经过鲁城高大的城门,依依不舍地离开自己的父母之邦。当时,鲁国的大夫师己赶来为孔子送行,说:“您又没有什么过错,为什么要走?”

孔子就唱了“去鲁歌”:

“彼妇之口,可以出走,

彼妇之谒,可以死败。

盖优哉游哉,维以卒岁!”

什么意思呢,孔子是说:现在满城莺歌艳曲,我们只好离国出走。君只爱容颜如花,却不知国之大厦即将会倾塌啊。

后来季桓子问送行的人:“孔子告别前说了什么?”大夫如实相告,桓子被刺痛了,说:“先生离开实属无奈,他定是为那些舞女怪罪我了。”

孔子开始了他颠沛流离的周游列国之行。鲁哀公三年(前492年)秋天,当时孔子年已60岁,还在周游列国的途中。季桓子病入膏肓,乘着辇车望见鲁城,感慨长叹说:“从前这个国家几乎兴旺了,因为我得罪了孔子,所以丧失了良机啊”回头又对他的儿子季康子说:“我死后你接掌我的位置辅佐国君,切记,要请孔子回来。”季桓子死后,季康子继承了他的职位,没等丧事办完,就想召回孔子。

然而,季康子要召回孔子,遭到大夫公之鱼的反对。公之鱼认为,之前鲁国任用孔子未能善始善终,如今再召回孔子,如果依然不能善终,将再次成为诸侯的笑柄。实际上,他也是担心孔子年高望重,若被重用,其他权臣地位将受威胁。

结果,季康子最终并未立即召回孔子本人,而是召回了孔子的弟子冉求,让他为季氏家族效力。直到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鲁国面临外患,季康子才正式派人带着重礼迎接孔子回国。此时孔子已68岁,遗憾的是,回国后孔子还是未被重用。晚年的孔子专注于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弟子,完成了《春秋》《论语》《诗经》等儒家经典的整理工作。

后来,鲁国因内耗严重,难以抵御齐、吴等邻国的侵蚀,领土逐渐被蚕食。到战国末年,鲁国与邾国一同被楚国所灭,彻底退出历史舞台。鲁国未能珍惜和善用有远见卓识的孔子,最终错失了国家振兴的历史机遇。这不仅是鲁国的教训,也是后世治国理政的重要警示。

那么孔子周游列国14年之间都做了些什么呢?孔子在55岁时离开鲁国,带领弟子开启了长达14年的周游列国之路,他的足迹遍及卫、曹、宋、郑、陈、蔡、叶、楚等国。在这些国家,孔子多次谋求推行自己的“仁政”理想,希望通过劝说诸侯采纳自己的治国理念,实现礼治天下。

然而,历史并不尽如人意。孔子在各国都未获重用,往往因权臣掣肘、政局动荡或国君短视而失望离开。在周游过程中,孔子和弟子们还多次遇险,如被困匡地、遭遇饥荒等,但他始终坚持讲学、授徒,将自己的思想传授给弟子,并不断总结、完善儒家学说。

他走了十四年,被人排挤、嘲笑,最后一无所成地回到鲁国。然而这段经历也成为孔子人格和思想成熟的重要阶段,为后来的儒家经典整理和传播奠定了基础。

孔子周游列国,虽屡遭挫折,但始终不改其志,践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最终影响深远。“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出自《论语》,意思是明知理想难以实现,依然坚持去做。对孔子而言,他深知在春秋乱世,自己的“仁政”主张很难被采纳,推行礼治几乎不可能成功,但他认为这是道义之所在,是对国家和百姓最有益的事。

孔子强调,做事应以“应不应该”为标准,而不是“能不能成功”为标准。孔子有言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他选择坚持做正确的事,即使注定失败,也无怨无悔。这种精神体现了儒家理想主义和道德担当。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