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3年的港股為何這麼慘?(圖)

作者:路財主 發表:2022-01-05 10: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看中國2022年1月5日訊】過去三年的港股,真的是一直活在瘟疫中。

2019年,新冠疫情還沒全球大流行,這一年,美股大漲28%,A股大漲36%;但港股嘛,不好意思,象徵性地,漲了9%,像是提前感受到了瘟疫的氣息。

2020年,新冠疫情開始在全球流行,A股在經過年初的小調整之後,年終的時候,滬深300指數還是創出2年新高,大漲27%;同樣,2020年3月份,美股經過了深度調整,但到了年終,還是錄得大漲,全年來看,標普500指數創出歷史新高並錄得16%的漲幅;但港股,不好意思,港股在瘟疫到來的時候跌了一下,後來也象徵性地漲了一下,但從未超過疫情前的高點。算下來,跌了4%。

2021年,新冠疫情繼續。這一年,A股的滬深300指數,相比2020年底基本持平,小跌了5%;美股,則是大漲特漲,標普500指數一年中69次創出新高,最終大漲27%;但港股,不好意思,是大跌15%。

要知道,過去3年裡,在各國央行拚命印鈔的呵護之下,在美股的帶動下,不管美股、A股、日股還是英股、德股,全球絕大部分股市,都是一片牛氣衝天。唯獨港股,相比三年前,不僅沒漲,反而跌了一大截。說它感染了「瘟疫」,可謂是無比恰當。

2011年以來標普500指數與香港恆生指數走勢對比
2011年以來標普500指數與香港恆生指數走勢對比(網路圖片)

究竟是感染了什麼「瘟疫」呢?

答案是:過度理性!

有人說了,理性不是好事麼?怎麼能說,港股的理性就是「瘟疫」呢?

在這樣一個各國央行不斷印鈔推高股票估值的年代,如果在資本市場過度理性,對於股票的估值而言,就是「瘟疫」。

查看一下那些在A股和港股同時上市的金融公司,你會發現,在我們大A股只有在股市最低點才會出現的大量破淨(市淨率跌破1)現象,在港股完全是正常現象。

管你什麼銀行股、券商股還是保險股,除了極個別特別優秀的龍頭企業,其餘的,齊刷刷地全部破淨。

在大A股,按照PE估值來看,同一個行業,龍頭企業如果能享受50倍估值,那麼同行業的企業,老二老三大概率能得到40倍的估值;而那些更靠後的小企業,因為有想像力,因為可能被大企業當殼資源收購,企業的估值甚至能媲美龍頭企業。

但在香港,龍頭企業能享受50倍估值;老二老三,對不起,能給你20倍的估值就不錯了;至於那些排名末流的中小企業,別鬧了,你有倒閉退市的可能,所以,給你個8倍的估值,那都是看得起你,更大的可能,是把你的估值給打到5倍以下。

說白了,這不就是理性嘛,特別地理性!

還有一個就是,A股某個上市公司,如果這一兩年裡,因為某種週期或其他偶然因素,掙到大錢,那麼股價立即就會持續暴漲。市場會把這種週期性的賺錢,或者運氣所賺到的錢,給算到估值裡,而且是算到幾十年的估值裡——但港股可沒那麼傻,機構投資者會詳細地給你算清楚,你這個錢到底是運氣還是能力,商業模式能不能持續,競爭狀況怎麼樣,公司有沒有特殊的護城河?

諸如鋼鐵、煤炭、有色、券商這類週期股,在港股上的估值,一直都只有內地的一半甚至更低——像中信建投這麼大的一個券商股,港股的股價始終只有內地的1/4到1/5,就是這個道理。

你說,這是不是還是太理性?

不過,如果港股的市場認識到,某家公司有很深的護城河,商業模式可以持續擴張,甚至代表未來的某種方向,只要你真的有想像力空間,港股給你的估值其實也毫不含糊。我們不說2021年中概股因為中美博弈的政策原因,被錘了千百次,就看2019年和2020年,如騰訊、美團、小米、網易這些科技股,港股給出來的估值,都和美股一樣的思路,絕對不會低估你的能力。

除了上面提到的原因,與中美兩地的股票相比,香港的很多股票,還有一個特點:投資者和上市公司兩不沾。

啥意思呢?

港股的很多上市公司,其主營業務和香港本身的經濟沒啥關係,而香港的投資者,也是來自世界各地(主要是來自中國大陸和美國)的流動性資金,真正隸屬香港本地的資金量並不大。所以,投資者幾乎是拿著放大鏡,來查看上市公司的各種瑕疵,以極度理性的心態,來對待公司的估值。在這種情況下,在香港上市的公司,很難獲得什麼溢價空間。

大陸的股票,只要是龍頭企業,你可以拿著「穿越牛熊」;但在港股,你還是拉倒吧,誰知道這家公司到底遇到了啥問題,是不是有極大的政治風險。在出逃的時候,誰跑得慢,誰就會成為接盤俠。

所以,一家上市公司,如果出了問題,在A股一個跌停的事兒,在港股直接跌30%都是正常的。要是在A股吃兩三個跌停那樣的事情,港股敢一天跌80%,你信不信?

在A股的上市公司,出一次問題,無論是股民還是上市公司都不當回事,特別「寬容友愛」;但在港股,你出一次事兒,機構投資者都會給你記上一筆,這是你的信用欠賬,直接會反映在你的估值上,哪怕後來你不再犯事兒,估值也不會再上去。

這是不是也是特別理性的結果?

觀察過去15年美股、A股和港股指數變遷,你會發現,港股幾乎是在原地踏步。這麼長時間裏,還是原地踏步,到底咋回事?

眾所周知,內資股已經變成了港股的主要成分。過去10年時間裏,中國的經濟發展在世界大國之中可謂是一枝獨秀,但中國的股市卻一直差強人意。歸根結底,中國的主流上市企業,滬深300指數所包含企業每股盈利增長率,連廣義貨幣M2增長率的一半都不到,完全是靠著信貸規模擴張盈利。

更進一步說,A股被納入滬深300指數的企業,港股被納入恆指50指數的頭部企業,代表的都是舊的經濟模式,沒有優勝劣汰機制,缺乏創新,攤子鋪得越來越大;但賺錢能力,卻始終維持原來的狀態。這正是港股15年原地踏步的原因。

具體到這兩年,港股不漲還有兩個原因值得說一下。

一是融資太多。這幾年裡,港股動不動就獲得全球股票IPO融資額第一名的頭銜。問題是,香港這麼一個巴掌大的地方,既沒有美國那樣海量的資金,又缺乏中國這樣海樣的市場規模,市場上的資金很大一部分已經被融資吸走,其他的股票當然只能躺平了。

更進一步,因為「兩頭不沾」的原因,企業在拿走這個融資之後,並未返回到香港經濟和資本市場當中。這相當於有一臺抽水機,始終從港股這個池子裡抽水,港股市場上的資金,始終處於緊缺狀態,這進一步導致了港股流動性的不足。

另外一個關鍵要素就是中美博弈,很多外國資金處於對未來的悲觀,撤出這個市場,這進一步導致了市場上的資金緊缺,港股估值奇低。

好了,說了這麼多港股不漲的原因,並不是說我不看好現在的港股——恰恰相反,正是因為以上原因,才能夠把港股的估值殺到這麼低。也只有估值被殺到如此之低的底部,普通投資者投資港股才有相對確定性的機會。

我們先來看看金融股的機會。

港股現在對內地頭部金融股的估值,基本上都是按照破產價格來估算,這種「過度理性」的結果,一定是低估了我們內地金融股龍頭的真正價值。

只要相信內地金融業不會整體破產,那麼,普通人就可以買入一些港股裡不會破產的銀行股、券商股和保險股,把這些股票當作基本盤。某種程度上說,靠著吃銀行股股息,我們甚至可以把港股的內資銀行股當成固收類品種,這總比在內地買那些5%左右收益、還要承擔失去本金風險的銀行理財產品,要好很多吧?

其次,我們可以考慮最近5年來大火的科技股。

為解決前面提到的港股企業都是「老經濟」的問題,2020年7月,港股特意推出了恆生科技指數。這個科技指數基本把港股裡有想像空間、有護城河的科技股一網打盡,而且還納入了很多主體在美股上市也在港股託管上市的中概股。接下來,估計還會納入更多從美國回到香港上市的中國科技股。這不僅是港股吐故納新的一個重要舉措,更是中國普通投資者藉此投資科技股的一個機會。

過去一年來,恆生科技指數成分股和其它中概股一樣,受到中美兩國政策的持續擠壓,可謂是老鼠進風箱,兩頭受氣,來回被爆錘。指數從最高1.1萬點暴跌至目前的5600點左右,比起剛剛成立時的7000點還要低。某種程度上說,風險已經釋放得差不多了。

如果你看好2021年被錘到極致的中概股和香港科技股,恆生科技指數將是一個很好的標的——至少,在上市公司的質地和掙錢能力方面,不會比國內的創業板或科創板的那些「科技企業」的能力差。

責任編輯:宇真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