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飲食文化(圖)


古代鬧市
東京汴梁和洛陽的飲食業空前繁榮。(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人們經常說「民以食為天」,飲食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至關重要。不同國家有不同的飲食文化,那麼中國的飲食文化,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演變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周代時,在一些大型祭祀、宴會上,各種肉類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烹飪和部位切割,人們已經會規避一些腥味過大或是不宜食用的畜禽類。

隨之也出現了一種名為「八珍」烹飪技術的出現,標誌著烹飪已經成為一門非常重要的藝術。一道菜用三種以上的烹飪方式去製作,「八珍」的出現開闢了多種烹飪技巧同時進行的先河。

隨著中國統一局面的逐漸形成,漢朝已經具備比較完善的飲食管理框架。絲綢之路的傳播,使得中國菜變得越來越豐富。中原引進了石榴、芝麻、葡萄、核桃、西瓜、蔥、大蒜等等和其他西方物種地區及其烹飪方法。

唐朝經濟文化處於鼎盛時代,長安作為其經濟文化的樞紐,為飲食文化的傳播與交流起到了關鍵作用。菜餚已經分為高、中、低三個檔次,高檔次的菜餚作為皇宮專屬。

宋朝時期加快城市化進程,出現了許多商業市鎮,各類的飲食文化也在這種進程中相互貫通交融,食物種類不斷豐富,南北口味的區分已大致形成。

隨著早市和夜市的興起,餐飲業的發展非常蓬勃,商業市鎮逐漸成為一個中心點,向外傳輸著獨特的飲食文化。

明清時期,飲食文化進入另一個高峰,不僅繼承和發展了唐宋飲食的習俗,還融合了滿族和蒙古族的特色。漢人喜好吃米飯,滿人以麵食為主,這就形成之後的南方米、北方面的飲食習慣。

兩種文化相互碰撞,兩種飲食習慣的禮儀也在潛移默化的相互影響,「滿漢全席」由此而來。各類餐桌禮儀文化,儼然已經成為中國傳統飲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上至帝王將相的玉盤珍羞,下至布衣平民的粗茶淡飯,對於飲食的禮儀十分講究。

而中國古代的餐具在數千年發展過程中,隨著文化和生產技術的發展進步,國人飲食結構和飲食方式的變化,無論種類、形制,還是材質和生產工藝,都經歷了由單一、簡陋向豐富、多樣、精緻的變化。

中國古代飲食器具按照材質可分為六大類:陶器、瓷器、青銅器、金銀器、玉器、漆器等。不同器具的美,都帶給了食者美妙的享受。

中華傳統飲食文化的發展,充分體現了古代人的智慧。我們的祖先強調飲食有節,他們認為人以胃氣為本,賴以水谷精氣而生,如傷飢失飽,暴飲暴食,或飲食過寒過熱,致脾胃受傷,便會影響運化功能而產生多種疾病。宋代文學家蘇軾把「已飢方食,未飽先止」作為一種養生健身之道。

此外,還強調飲食均衡與健康的關係,中醫典籍《黃帝內經・素問》中記載「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及「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這些精闢的文字,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責任編輯:靜妍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