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自我國商代伊尹、西周食醫和孔孟倡導「食性」以來,歷代儒醫對食養多有所繼承和發展。
在五千年社會歷史變革的長河中,雖難免不受佛、道等宗教文化的某些影響,但也逐漸形成了儒家食養的若干風格和原則,其特點大致可概括為四點。
一、 因後天之本,及早食養:
祖國醫學一直認為,脾胃是人體的後天之本,故倡導養生特別是食養至遲也須從青、中年開始,經過飲食調理以保養脾胃實為養生延年之大法。如味甘淡薄也足以滋養五臟,故勸人盡量少吃生冷、燥熱、重滑、厚膩飲食,庶不致損傷脾胃。如能長期做到顧護中氣(即脾胃生發的功能)而恰當地食養,則多可祛病長壽。
二、 食養關鍵在於飲食有節:
節制飲食的要點關鍵在於「簡、少、儉、謹、忌」五字。飲食品種宜恰當合理,進食量不宜過飽,每餐所進肉食不宜品類繁多,要十分注意良好的飲食習慣和講究衛生,宜做到先飢而食,食不過飽,未飽先止;先渴而飲,飲不過多,並慎戒夜飲等。此外,過多偏食、雜食也不相宜。
三、 先食療、後藥餌:
食療在卻病治疾方面有利於長期使用。此尤其對老年人,因多有五臟衰弱,氣血耗損,加之脾胃運化功能減退,故先以飲食調治更易取得用藥物所難獲及的功效,蓋此因大多數老年人患有程度不一的慢性病或身體虛弱,一則難堅持長期服藥,二則有的不太習慣,三則易發生不良反應,故先食療而後必要時用藥多較妥當。
四、 多講究早食常宜早,晚食不宜遲,夜食反多損的原則:
食宜細嚼緩咽,忌虎嚥狼吞;宜善選食和節制飲食,對腐敗、膩油、葷腥、粘硬難消、香燥炙炒、濃醇厚味飲食更宜少進;淡食最宜人,以輕清甜淡食物為好;食宜暖,但暖亦不可太燙口,以熱不灼唇,冷不冰齒為宜;堅硬或筋韌、半熟之肉品多難消化,食宜熟軟,老人更直。
来源:僑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