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看後悔:3種教育方式打造叛逆兒(組圖)



孩子為什麼叛逆不聽話?父母要檢視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正確。

很多父母困惑:「說了多少遍,孩子好像耳邊風。」「好好跟他說話他不聽,偏偏等我吼叫才肯動。」「明明是為了孩子好,可他不領情。」

要知道,親子互動中的煩惱,歸根到底都是教育方式的問題。錯誤的教育方式,父母動機再對,也不可能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反而會把孩子推向對立面,越來越反叛

法國思想家盧梭說: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式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和刻意感動。

大思想家的話不可不謂精闢。你家孩子叛逆嗎?育兒路上,你有沒有次次精準踩坑?參照盧梭的話,一起來看看。

講道理?智慧的父母「不講道理」

對孩子講大道理,哪怕你掏心掏肺地講,大多是無用功。例如,哪家孩子都有迷上刷短視頻的時期,家長當然特別擔心,害怕他成癮。於是,倚著自以為是的高知姿態,家長開始對他頻繁說教模式。

講「短視頻」成癮的危害?告訴他多巴胺的「快感陷阱」?「奶頭樂效應」?然而,結果令很多父母無比鬱悶,完全是雞同鴨講。孩子埋著頭,該刷還刷,不理你那一套。

道理講了一大堆,孩子一定是越聽越不耐煩,再多說,他乾脆跑掉,從頭至尾一句沒聽進去。

道理明而易見,家長也費勁唾沫,孩子卻選擇聽而不聞。這是為啥?

哈佛大學醫學博士丹尼爾.西格爾和腦科學家蒂娜.佩恩.布賴森曾做過一項研究。

他們發現,人類的大腦分為上下兩層,上層稱為理智腦,下層是情緒腦。孩子大腦的發育規律是先下層,後上層。

謎底是這個:孩子聽不進去道理,在於父母養育孩子的方式,不符合大腦發展規律。也就是說,大腦尚未發展完善的孩童,根本沒有理智腦,我們自認為簡單的道理,孩子壓根聽不懂。

以為道理會改變孩子的惡習,但讓孩子惡習更甚的卻恰恰是所謂的道理。

越是有智慧的父母,越不講道理。

有個爸爸,就很有智慧。3歲的女孩非要從高高的桌子上往下跳。爸爸擔心女兒摔傷,但又講不通道理。後來爸爸靈機一動,從冰箱拿來一個雞蛋放桌子,輕輕一推,只見雞蛋瞬間掉地,摔得稀碎。女兒看到後再也沒有吵著往下跳。

爸爸用自己的智慧,向女兒清楚地展示後果,成功阻止了女兒的危險動作。


孩子聽不進去大道理,父母要用智慧示範。

所以,與其講一大堆孩子聽不懂的道理,不如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讓孩子領悟出其中的道理。

發脾氣?吼叫有用還要父母幹嘛

「為什麼非要等我發火,孩子才聽話?」,很多爸爸媽媽都有這樣的體會。你讓他寫作業,結果他磨磨蹭蹭,半天也進入不了狀態;你著急有事出發,他卻玩個沒完沒了;

你跟朋友好不容易見個面,他不是拉屎就是尿尿。

面對這些情況,似乎唯有一聲怒吼,孩子才肯老實。有人把這種吼叫模式總結為「吼叫依賴症」。即父母的脾氣越大,孩子越老實。

但發脾氣真的有用嗎?比如讓小孩吃感冒藥,搞得就像場世界大戰。開始,媽媽還耐心勸,但孩子油鹽不進,一直哭喊著「不要,不要喝藥。」無論怎麼苦口婆心溝通,孩子卻把藥撒一地。

結果,媽媽暴怒:「跟你好好說不聽,每次非要讓我發脾氣,你才老實是不是?」這下,孩子果然不鬧了,哭著把藥喝完。

效果如何?每次在不同的場合,都上演著相同的「經典餵藥三部曲」:第一步,好言好語勸說;第二步,再次耐心溝通;第三步,發脾氣獅吼。週而復始。顯然,發脾氣,並沒有教會孩子積極配合喝藥。

更要命的是,也許孩子有樣學樣,脾氣反而越來越暴躁。稍微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就開始發狂,摔東西。

心理學有個名詞叫「仿同」。意思是,孩子會把父母的個性、特點,不自覺吸納為已有,並以相同的方式表現出來。我們發脾氣,是為了讓孩子變得更好,結果卻讓孩子變得更糟。

《孩子是個哲學家》一書中,有個小故事值得借鑒。臨近全家出門之際,孩子埃米利奧說他想吃個油桃。爸爸對此有點憤怒,但最終選擇讓步。全家準備再次出發之際,誰也沒想到,埃米利奧再次宣布,「我還想再吃一個」。此刻,爸爸顯然已經青筋暴起,但最終還是決定滿足孩子的需求。「再來一個好嗎?」好不容易第二個油桃吃完,艾米利奧接下來的這句話,直接讓爸爸破防。他狂怒道:「夠了,現在馬上走。」埃米利奧被爸爸突如其來的脾氣嚇壞了,他哇哇大哭,場面一度無法控制。

就在這時,爸爸想起養育的最高原則:愛。他開始不斷地問自己,從愛的角度來看,我會怎麼做?愛會怎樣幫我解決這個問題。

最後,他心平氣和地答應孩子再吃一顆。誰知,這次埃米利奧只咬了一口,便說:「我們走吧。」這才是教育的真正勝利。爸爸用愛和耐心,換取孩子的理解和尊重。

心理學家Zick Rubin認為:「真正的愛,是去理解孩子想要的,然後以孩子想要的方式去愛他,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關注的,被愛著的。」只有真正被愛的孩子,才會接受改變,主動配合。

父母給孩子的是世上獨一無二的愛,發脾氣有用還要父母幹嘛?

刻意感動?孩子想逃離一生的綁架

上野千鶴在《厭女》中,對母愛有這樣一句評論:母親對待孩子的付出,既有自我犧牲的意味,又有暗含著「讓我成為今天這個樣子的就是你」的暗暗譴責。

話雖扎心,卻令人不得不深思。

有一種媽絕對是傳統意義上的好媽媽,為了孩子,任勞任怨,付出所有。然而孩子卻不想親近她,長大後結婚後,基本不聯繫。

感動
刻意感動使孩子想掙脫親情的枷鎖。(以上圖片來源: Adobe stock)

因為這樣的母親典型地這樣教育孩子:「你呀,花錢永遠不知道仔細。想當初,為了你們能過得好點,我可是連一件首飾都捨不得,更是捨不得吃,捨不得穿。」「你說這錢,哪一筆不是我省吃儉用攢下來的。我這樣做,都是為了你們好過點……」

孩子聽到這些話會感到,媽媽一張一合的嘴裡跳出的每一個字,都是一筆筆還不起的債。

很多父母都曾納悶:我為孩子付出所有,為什麼他卻對我如此冷淡?他們不知道,把兒女推遠的,正是他們掛在嘴邊的這些句式:

「要不是因為你,我早就……」

「當初為了你,我放棄了……」

「我怎麼怎麼樣,還不是為了你。」

有個刻意感動式的父母,是什麼樣的心情?網友們有很多體會,比如:想起父母的辛苦付出,對花錢有種負罪感;人活著配得上這世間所有美好,道理我都懂,但我總覺得自己不配⋯⋯

孩子長大後還是認為,是自己的存在,才造就父母的不幸。最後,在愧疚和擰巴中,克制自己,怨恨自己,直至逃離。

世界上「最沈重」的教育方式,就是「刻意感動」。一個家庭愛彼此最好的方式,從來不是刻意感動,而是無私給予。前者意味著犧牲式的成全,是親情綁架的一種方式,是孩子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後者才是真心地希望孩子幸福成長。

正確的教育方式使孩子健康成長。無用的教育方式弄巧成拙,使得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的每一分鐘,內心都是煎熬,表現都是叛逆。



責任編輯:家惠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