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模仿王安石寫七絕 難分高下?(圖)

發表:2021-10-04 10:25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蘇軾的《題西林壁》寫在1084年
蘇軾的《題西林壁》寫在1084年(繪圖:Winnie Wang/看中國)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這兩句詩你有沒有覺得與之前我們讀到過的另外一首詩,在句式上的感覺很像呢?有的人會恍然大悟,「你說的是不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的,正是蘇軾蘇東坡)的《題西林壁》。另一首,則是王安石的《登飛來峯》。

這兩首詩作是這樣的。

蘇軾《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王安石《登飛來峯》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飛來山 一作:飛來峯)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這兩個非常類似的句式,其實比較起來是很有意思的。它們在語氣上,有著很明顯的區別。「不識」與「不畏」,「只緣」與「自緣」,這兩處音節上的區別使得《登飛來峯》讀起來比《題西林壁》更加來的堅決有力。

據說王安石寫《登飛來峯》的時候正當三十歲,正是其政治抱負有待展開的時候,而蘇東坡寫《題西林壁》時已是年近五十,已飽經人生起伏,所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從語氣上來說,就是一位有閱歷的長者帶著感慨,在循循善誘地教導後生;而「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則是青年人帶著不畏不懼的自信。

詩歌是詩人意緒在筆端的延伸,同樣的哲理詩,因爲詩人年紀、境遇的不同,即便句式相類,氣度也存在著很大的差別。

蘇軾的《題西林壁》寫在1084年,王安石的《登飛來峯》寫在1050年,要不是早了34年,我真的要以爲王安石的《登飛來峯》是對蘇軾的回應了。

蘇軾說「不是廬山真面,只緣身在此山中」,講了一種「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哲理。

而王安石好像是在回答蘇軾,你在山裡當然看不清楚了,想要跳出現實的障壁,當然要登上最高的山峯了。

古詩中的「浮雲」常常指奸臣,「日」常常指君主,浮雲遮住太陽,可能指奸臣蒙蔽了君主。

不過看王安石這首詩,我倒是覺得不能這麼機械,王安石這首詩應該有更高的哲學含義,而不僅僅是說不怕奸臣蒙蔽君主。

對比杜甫、王之渙、王安石的三首詩,主題十分類似,但又有細微的差別。

杜甫的「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重點在「小」,是一種登上絕頂,藐視萬物的豪情,是屬於年輕人的壯志。

王之渙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重點是「上」,也就是攀登的過程,主要講人生要努力奮鬥。

而王安石的「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講的更多的是一種精神層次,是人經歷攀登與奮鬥,達到更高人生境界後,能看穿名利慾念糾纏的一種通達的境界。

蘇軾的詩,除了讓我們了解他的人生經歷,還能讀懂他的豁達,但要學習他的心境,恐還得憑藉個人良好的修為。古今相比,我們難得聖人的意境,也沒有足夠的閱歷,但不妨閒時讀讀蘇軾作品,人生的沉浮,情感的憂樂在我們的理念中自會有一番新的體悟。也許不經年我們也能理解蘇軾的超然灑脫,有一日或將能學會蘇東坡的「吟嘯徐行」。

責任編輯:衍淡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