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移民的十年:兩頭都無根(圖)

發表:2011-08-23 23:18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導讀]2001年為了配合三峽大壩的建設,他們從重慶巫山遷居佛山三水。今年剛好十週年,目前他們只是「基本融入」了當地社會,距離真正的融入還相差太遠。他們覺得犧牲這一代為下一代人的發展做鋪墊。


資料圖

從巫山到三水移民十年

但要融入當地生活,不像改變口味那麼簡單。三水區移民辦主任陳漢忠告訴記者,到目前為止,三峽移民只是「基本融入」了當地社會,距離真正的融入還相差太遠。>>目前廣東省各區的移民部門負責人會定期開會,除了反映移民現狀、商討對策外,還有一個重大議題是互通移民活動的信息,以防各地移民之間「串聯」起來。

針對此次三水移民十週年,當地政府人士向記者表示,政府對聚餐的態度是「不主張,不反對」。但在樂平鎮,一名移民村村主任告訴記者,該鎮4個移民村向鎮民政部門申請組織聚餐,均遭到反對。>>但鄒厚斌卻告訴記者,這一代移民的使命是「犧牲」,為下一代人的發展做鋪墊。

事實上,不少移民和鄒厚斌的觀點類似,對本代人融入當地社會並不抱很大的希望。

在其他村得以舉行的聚餐上,當地鎮司法所、派出所都派人參加。相關人士告訴記者,其實他們是在監督,以防移民喝多了「出事」,又釀成「敏感事件」。

8月15日,佛山三水新崗村。村民把積累了好幾年的村財1萬多元全部用完。本村大廚光膀子上陣,做出20圓桌的肉、魚、蝦、雞、甚至還有一道甲魚湯。

他們在紀念移民的十年。2001年8月15日,為了配合三峽大壩的建設,他們——一共1202人,從重慶巫山遷居佛山三水,在這裡的10個移民點安頓下來。

一晃十年。

移民們的重辣口味發生了最明顯的變化,他們已經不習慣在菜裡放太多辣椒,有些小孩甚至不敢吃辣。所以,在當天的宴席上,有重慶的麻辣口味,也有清淡的粵式炒菜。

但要融入當地生活,不像改變口味那麼簡單。三水區移民辦主任陳漢忠告訴記者,到目前為止,三峽移民只是「基本融入」了當地社會,距離真正的融入還相差太遠。

楊孝軍是三水1202名移民中的一員,也是新崗村村主任。過去幾年,他帶領村裡移民持續與政府博弈。紀念宴席上,他拿著啤酒逐桌敬酒,動情地說:「以後的日子一定要幸福。」但如何才能幸福,以及怎樣讓村民盡早撕去移民標籤,他心裏沒底。

融入是個漫長過程,過去的十年才剛開始,楊孝軍以及所有移民,還要再經過數個漫長的十年才能真正成為當地人。

兩頭無根的生活

楊孝軍高高瘦瘦、精力充沛。十年前,他26歲,大專畢業後在重慶巫山縣一家國營火電廠工作。

當初楊孝軍可以不遷移這麼遠,而選擇就地投靠。決定遠移的原因很簡單——希望到外面的世界闖蕩,而廣東應該有更多的創富機會。最後他說服了妻子。

但沒過多久,他就發現自己當初太衝動,妻子也後悔聽信他的鼓動。一些移民在頭兩年反悔,伴隨而來的是回遷的高潮。

記者調查發現,2004年之前,新崗村共回遷了8戶。其中有3戶是離異家庭,回遷是為再婚;其餘幾戶是在當地找不到發展機會,回重慶投靠親戚。

據陳漢忠介紹,截至2011年,三水共回流移民100多人,主要是頭兩年回去的老人和孩子。老人沒法適應廣東的生活,有些家庭在這邊支付不了孩子的教育費。

楊孝軍和多數人一樣,想回遷,但回不去。

楊孝軍在移民後只回過一趟巫山。在老家,房子已經被淹沒,親友們也大多移民別處,原來在那兒的社會關係都已被「連根拔起」。

在三水他是無根的,回巫山也同樣無根。但在移民村,他好歹還有人均20平方米的安置房。

移民們在三水的生活遇到許多困難,最難過的是語言關。在惠州市博羅縣藍田鎮,有一個移民買了一頭牛,那牛聽慣廣東話,不理解新主人的重慶話,不能按新主人的指令幹活。

楊孝軍的義妹郭丹說,頭些年,她去鎮裡的市場買菜,肉菜販子用粵語報價,她假裝能聽懂,以免被騙。她每次都刻意不說話,不管販子說多少錢,一律遞上10元,等找錢。

她以為這樣就能假裝本地人。但當地人告訴記者,移民非常好辨認,他們買菜買肉總是買很多,拿回家儲存著慢慢吃,但本地人每次只買一點,吃完下次再買。

時間久了,一些口齒伶俐的移民很快就學會簡單的粵語。但像楊孝軍這些年紀大一些的移民,對新語言不敏感,開口說粵語自己都覺得難為情。在鎮上,他只要一開口,就能被人認出是移民。

直到今天,由於本地人和移民之間的相互隔閡,致使雙方交往稀少。

隔壁村的當地人張偉泉說,他只認識一個移民,交往也不多。而當地一名「摩的」司機說,他不想和這些移民交往,覺得他們很蠻,國家給這些移民發了這麼多錢,他們還處處不滿。

楊孝軍也覺得,少數人把移民的形象搞砸了。一些移民稍有不滿,就集體找政府鬧事,給人留下移民蠻不講理的印象。有些移民過慣了巫山的懶散生活,進廠打工後還總是遲到早退,後來,一些工廠一聽說是移民就不要。

目前三水移民的年平均收入是6500-7000元,包括三峽工程每人600元/年補貼。移民的主要收入來源是進廠打工、出租房屋。

大約2004年時,楊孝軍就在安置房上加蓋了一層,自家搬到二樓住,一樓的3間房子租出去,每月能多收租金600元。這類租金收入在移民收入中佔的比重不小,一些移民甚至把原來的安置房加蓋到3層。

但2008年金融危機後,周邊的工廠倒閉不少,一些移民隨之失業。工人減少之後,房屋租戶也少了,移民的租金收入也相應下降。

新崗村一天的生活也足夠簡單。早晨,男人們早起,開摩托車去工廠,傍晚才回家吃飯睡覺。女人主要留在家裡看孩子,順便做點計件工,大部分時候村裡無比寂靜。

村裡的老頭稱移民村是「特別行政區」,除了進廠打工外,移民幾乎只在村內活動,說重慶方言,吃重慶菜,和外界溝通不多,通婚更罕見。

到目前為止,移民大多是在重慶老鄉里找對象。只有一個例外,移民廖開清娶了一個當地離異女子,他的新婚妻子告訴記者,願意嫁給移民有兩個原因:重慶男人較會疼女人,對妻子是否離異過也沒那麼在乎。

敏感的群體

楊孝軍一來就被選為村主任,因為他大專學歷是同代移民中最高的。一上任,他就感受到了來自移民和政府的雙重壓力。

移民們如果有不滿,需要村主任去代表和政府談判交涉。他們最關心的是土地。按移民政策,每個移民可分0.6畝耕地。一些移民村幸運地分到較好的地塊,但新崗村沒這麼幸運,其所得是土地105畝,位於北江排澇區,底下是砂石,土層太淺。

楊孝軍說,村裡沒有集體土地,村民分到的土地中,32畝魚塘承包出去每年租金收入是2.4萬元;73畝出租給人養牛蛙,年收入2.6萬元;另一塊地租給別人做汽修廠,三部分加起來全年集體收入6萬元。扣除村裡的提留後再均攤給村民,每人一年分不到100元。

在樂平鎮的移民村新鶴村,村民許國權告訴記者,移民分得的土地在高壓線正下方,很難出租出去。

移民希望能置換土地,但鎮政府認為,當初有兩塊土地讓移民選擇,最終選了現在這塊,並簽了協議,無法再做變更。

移民希望村主任強硬,「把事情鬧大」。楊孝軍頻繁和政府交涉,但最終兩邊都不好做人。

「我只是當移民和政府之間的傳聲筒,將兩方的說法上傳下達。但矛盾很尖銳,移民將我作為村主任的權力過分擴大化了,他們認為我沒有滿足他們的要求。」當了村主任3個月後,楊孝軍主動辭職。

後來的兩任村主任最終也沒法帶領移民解決土地等焦點問題。2008年年中,新崗村村民又一次將楊孝軍選為村主任。

當了這麼多年村主任,楊孝軍感覺到,移民與外界接觸的最大困境就在於,外界總認為他們是敏感群體。

2008年8月,移民汪立武被查出得了食道癌,汪所在工廠以這不是職業病為由,不願替他支付醫藥費。汪一個人去交涉無果,楊孝軍和其他10來個移民一起去交涉,廠方以為是來鬧事的馬上報了警。該工廠從此以後再不招移民了。

事實上,將移民以100多人/村的規模來安置,便是出於「維穩」考慮。此前,移民曾先是獨家獨戶安插在本地人之中,例如楊孝軍的表哥,就是單獨一戶被安置在肇慶高要。結果,移民很容易被欺負,導致回遷率很高。後來,政府又把上千移民安置在一個村裡,例如肇慶市大旺移民村,結果移民很容易「鬧起來」。現在這種折中的、小規模聚居的模式,既減少了回遷率,又便於政府管理。

十年之後,政府依然視移民為「敏感問題」。記者獲悉,由於各地移民都將陸續迎來十週年,因此上級部門向各級政府及移民辦下發通知,要求注意移民動態。

目前廣東省各區的移民部門負責人會定期開會,除了反映移民現狀、商討對策外,還有一個重大議題是互通移民活動的信息,以防各地移民之間「串聯」起來。

針對此次三水移民十週年,當地政府人士向記者表示,政府對聚餐的態度是「不主張,不反對」。但在樂平鎮,一名移民村村主任告訴記者,該鎮4個移民村向鎮民政部門申請組織聚餐,均遭到反對。

在其他村得以舉行的聚餐上,當地鎮司法所、派出所都派人參加。相關人士告訴記者,其實他們是在監督,以防移民喝多了「出事」,又釀成「敏感事件」。

夢想在下一代

準備在移民後大幹一番的楊孝軍,最後還是只能在工廠打工,領取不超過3000元的月薪。

他曾經多次想要自己創業,但諸多創意設想都因缺少資金而夭折。

同村的張科權也苦於借貸無門。他坐在自己的雜貨店前,叼著香菸等生意,牙齒被熏得黃黑。雜貨店樓上,他經營了一個小網吧。

張科權告訴記者,他2005年左右想籌資養羊,但無論如何爭取,都弄不到貸款。

事實上,移民村房屋的產權不完整,不能用來抵押貸款,沒有一家銀行敢在移民違約後沒收移民的房子。政府更擔心,移民如果把房子都賠了,也會帶來敏感的社會問題。

三水移民辦關注到了這個問題,多次向廣東省移民辦上交報告反映,並提出解決方案。但報告遞交上去,從未有過回音。

樂平源潭村的移民鄒厚斌算是個成功創業的例外,他先是在東莞與人合夥打拼,擁有資本之後回移民村創業,投建了一個花邊廠。如今他的花邊廠資產數百萬,僱用了很多移民老鄉。源潭村成為三水移民村中最富裕的。

但鄒厚斌卻告訴記者,這一代移民的使命是「犧牲」,為下一代人的發展做鋪墊。

事實上,不少移民和鄒厚斌的觀點類似,對本代人融入當地社會並不抱很大的希望。

鄒厚斌告訴記者,移民之所以無法融入當地社會,很重要的因素是自身心態有問題,「沒有真正面對現實。移民要和當地人真正平等,是不可能的。」「別指望太多的政府扶持。」鄒厚斌認為,移民必須通過這一代人的努力,讓後代跳出移民村,「我們要給下一代建立社會平臺,讓他們有一個社會網。」

其中,最關鍵的是教育。鄒厚斌把兒子送到東莞一所貴族學校就讀。他毫不掩飾自己這樣做的現實考量——為兒子創造好的交際環境,兒子現在的同學,將來都會變成寶貴的關係網路。

據介紹,目前三水移民中,共有50多人是大學生,其中30多人畢業後跳出移民村到了別的城市工作。在鄒看來,這意味著擺脫了移民村,改變了命運。

楊孝軍也非常重視兒子的教育,他把孩子送到三水最好的初中,一年學費就要1.5萬元,另外還要支付一學期3880元服裝費、住宿費;每月300元到450元的伙食費。再減去各種家庭開支,家庭收入一年剩不到1萬。但這些花費在下一代的教育投資,楊孝軍認為值得。「如果有一天,我們的孩子和本地人說著同樣的話,有同樣的習慣,人們不再覺得他是移民,大家都是三水人,這才是真的融合了。」一名移民說。

来源:經濟觀察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