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心殿。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的养心殿,位于内廷乾清宫西侧。示意图。(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北京故宫为中国明、清两代(公元1368~1911年)的皇宫,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夺取帝位后,决定迁都北京,公元1406年即开始营造宫殿,至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落成。然而,这个以前老百姓无法靠近的宫殿,如今已变成了一处热门旅游景点;其中,故宫有个内室,名叫养心殿,当人们进去时,总觉得养心殿常年潮湿阴冷,有些渗人。后来专家拆开地砖时,看到里面的景象后,大吃一惊,并深受古人智慧所折服!
在谈这一项古人智慧前,咱们先来为各位介绍一下养心殿。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的养心殿,位于内廷乾清宫西侧。
养心殿是工字形殿,前殿面阔三间,通面阔36公尺,进深3间,通进深12公尺。它是黄琉璃瓦歇山式顶,外观似9间,至于皇帝的宝座是设置在明间正中,上面悬挂雍正御笔“中正仁和”匾,而明间东侧的“东暖阁”内设有宝座,朝西。
在明间西侧的西暖阁中,分隔了数室,不只有皇帝看阅奏折、跟大臣秘谈的小室,曰“勤政亲贤”殿,同时还有乾隆皇帝的读书处三希堂,以及小佛堂、梅坞,这是专门提供皇帝供佛、歇息之处。皇帝的寝宫则在养心殿的后殿,总共有五间,东西稍间为寝室,各自设有床,皇帝可以随意居住。后殿两侧则各有耳房五间,东五间是皇后随居之处,西五间则供贵妃等人居住。
养心殿前面有一座名为“养心门”的琉璃门,门外有一东西狭长的院落,1750年,乾隆决定在此添建连房三座,是侍卫、值班官员及宫中太监值宿之所。
养心殿一共有8位清代皇帝曾居住在此,顺治皇帝甚至是病逝在此。然而,自从雍正居住养心殿之后,造办处的各作坊就逐渐迁出了内廷,而养心殿就一直作为清帝的寝宫,直到乾隆年间加以改造,使之成为了召见群臣、处理政务、提供皇帝读书或学习或居住的多功能建筑群。后来,养心殿还曾成为慈禧、慈安两太后垂帘听政之处。
话说,在一次维修故宫行动中,专家拆掉了养心殿的地砖,惊讶地发现宫殿地下埋藏有了许多相通的管道。针对眼前的景象,专家只感到吃惊,开始思索:这些水管到底是做什么的。
专家进一步了解到,因为这些管道常年不见光,内部温度比较低,即使过了数百年,管道内部的水分也无法遭到蒸发。正因如此,养心殿才会出现常年潮湿的问题,这也是一个合理的解释。
不过,管道存在的水又有何用途呢?原来这是古人专门为皇帝设置的“地暖系统”,当天气寒冷时,可以在管道中注入热水,借此维持室内温度,提供皇帝一个温暖舒适的环境;炎夏来临,管道里的热水在转凉后,则能起到降温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
看到这里,有没觉得老祖宗的智慧着实让人钦佩,不用电也可以有冷暖机的效果;然而养心殿现在无人居住,没专人打理,自然不会有热水注入,管内的水分无法蒸发而导致内殿潮湿阴冷;古代很多现象,其实都是可以解释清楚。下一次,你若参访北京故宫,不妨仔细观察,探看这一座建筑物还有哪些有趣、能揭显古人智慧的建筑设计!
责任编辑:清浅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