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房屋的外墙上绘制的大型脱贫宣传海报(图片来源:寒冬杂志)
【看中国2020年1月5日讯】随着“2020年全面消除贫困”的期限将至,中共大肆宣扬其“杰出成就”。但广大人民却不这样看。
2015年,习近平提出脱贫政策,计划到2020年实现7000万贫困户脱贫,他承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将近五年的时间已经过去了,随着最终期限的逼近,中国官媒不断夸赞“脱贫成果令人惊叹”,称“破解减贫这一历史性、世界性难题,中国取得的成绩令世界瞩目、为外媒盛赞 ”。事实真是如此吗?
“共产党对人民的欺骗,内幕只有亲身经历的老百姓才知道。”一位“被脱贫”的农民告诉《寒冬》。
“脱贫”令穷人更穷
一位年近五十,且自幼残疾患多种疾病的男士,为了维持生计、养活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他在网上做了点小生意。有限的收入以及每月250元(人民币,下同。约36美元)的政府低保金是全家人生活的支撑。但这远远不够,长期艰难、拮据的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随着2020年将至全面脱贫工作行将结束,他家的前景似乎更加悲惨,因为他们就要和政府提供的微薄帮扶金说再见了,尽管他家并没有像2015年开始实施的脱贫政策中提到的那样达到“小康”。
“根据政策,咱们国家到2020年就全国脱贫,咱们县就成了‘小康县’。”10月24日,一名村干部对他们一家人说,“你们的低保再有7个月就取消了,全国都这样,以后再没有低保户、贫困户了。”
“到来年低保一取消,我一家人吃什么?政府光是为了个好名声,不管老百姓死活呀!”他抱怨道。
村干部还拿出一张纸,上面列出了他们家所收到的一切政府补助,包括低保年收入、残疾人生活补贴、两个孩子在学校得到的补助。村干部声称,因为所有这些补助合计起来,他一家每年的“收入”人均已经超过了3700元(约527美元),这就意味着他家已经脱贫了,并让他签字确认。
这位男士认为,政府将各种补助算做他们一家人的收入实在荒唐,取消低保金会让他们的生活更拮据。
被迫谎报收入
为响应习近平的号召,全国各地方政府不择手段地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两不愁”即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但是,在很多案例中,谎报、夸大脱贫成果成了实现2020年脱贫目标的捷径。
山东省菏泽市某村一对夫妇仅靠两亩(约0.33英亩)地的微薄收入生活。丈夫有病生活不能自理,妻子领取500元(约71美元)的扶贫款,但包村干部勒令其谎报家庭年收入10,000元(约1426美元),并解释说:“现在没有贫困户了,不报一万不中。”
“我们收入根本没有那么多,却让报那么多,那不跟以前的浮夸风一样?”她不满地说。她口中的“以前”是指1958年至1960年,毛泽东发起大跃进运动妄图带领中国“超英赶美”,当时,各地官员为了追求高指标,谎报粮食产量,导致浮夸风盛行。
“大跃进”年代,人民日报刊登报道吹嘘湖北麻城早稻亩产36,900多斤(网络图片)
这名女士被迫照做了,因为官员宣称,“共产党的钱是救济给听话的人”,并威胁说,如果她不配合,扶贫款就会被取消。
脱贫致百姓遭殃
早在2017年,就有一些专家表示担心,习近平的脱贫计划更多是为了制造新闻,而不是为贫困社区带来持续的改变。
地方官员制造脱贫假象,应对上级检查,在全国各地已成常态。结果往往是导致人民更加贫困,酿成悲剧,甚至夺去性命 。
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一些老人的房子被以“脱贫”的名义强拆(图片来源:寒冬杂志知情人提供)
今年7月11日,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九龙镇一名72岁村民被政府官员强令搬家,原因是老人是贫困户,住的房子十分破旧,影响了“脱贫”成果。老人并不愿意搬离自己的家,可政府官员接连3次上门骚扰,并威胁他说会让他的日子不好过,最后这位老人被迫搬到儿子家。
当地一位老妇告诉《寒冬》,她家的瓦房在今年2月被查封,后遭强行拆除。乡干部告诉她,强拆她的房子是为了完成脱贫任务,并说,“困难户不能住瓦房,要住楼房。”
据这名老人透露,政府打着“脱贫”的旗号推倒了村里4座村民的房子,还逼着5户村民拆了自家房屋。
11月19日,河南省项城市一位72岁老汉在房子被政府强拆后绝望地上吊自杀了。
一村民回忆说,老汉自杀前曾对一名村干部大声诉苦:“你把房子扒了,还叫人活吗?这不逼着让人死吗?”
河南省内乡县灌涨镇一贫困户家房屋在“脱贫”运动中被拆毁
(原标题:时间到!习近平2020年脱贫梦醒 百姓大呼欺骗生活更艰)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来源:寒冬杂志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