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不用退守臺灣 若孫中山不選擇北伐(图)

作者:陳靜 發表:2025-05-15 10:1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軍閥
北洋軍閥  民國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

1922年6月16日,一場震撼中國政壇的事件爆發了。廣州城內,炮聲隆隆,煙火四起,廣東陸軍總司令陳炯明,竟然動用重炮,直接炮轟孫中山下榻的總統府。孫中山緊急登上「永豐艦」避難,最終被迫離開廣州。

歷史上稱這場事件為「六一六事變」,是孫中山革命生涯中的一次重大政治挫敗,也是他與舊部陳炯明徹底決裂的表現。那麼,陳炯明為何要對昔日的革命領袖動武?背後又隱藏著怎樣不爲人知的原因呢?

孫中山要北伐,陳炯明要聯省自治

孫中山的理想是統一中國、打倒北洋軍閥。他主張以廣東為基地,集結革命武力,展開「北伐大業」。為此,他積極整軍備戰,籌措資金,甚至不惜引入蘇俄顧問。

然而,陳炯明走的卻是完全不同的路。他認為中國軍閥割據,戰火不斷,與其強行北伐,不如先推動地方自治,讓各省先行自立,再由下而上組成聯邦政府,逐步實現民主共和。

對陳炯明而言,孫中山的北伐野心不僅不切實際,更會讓廣東陷入戰火。他不願看到地方安寧毀於一旦,也不願被拉進一場他認為註定失敗的冒險。

權力之爭:軍權在誰手中?

其實孫中山雖然是非常總統,但當時掌握廣東地區實際軍力的是陳炯明。孫中山的北伐計劃,自然要依賴陳的部隊,但這也讓陳感到不安。

孫中山一邊動員北伐、一邊拉攏軍隊高層、同時在政治上強化中央權威,陳炯明漸漸覺得:這位昔日領袖已經不再尊重自己,甚至有意要削權清洗,徹底排除異己。

陳炯明擔心的是,一旦北伐軍動起來,自己便淪為政治工具或犧牲品。因此他選擇先發制人,用武力打破孫中山的統治基礎。

外部勢力的影響:英美觀望,蘇俄介入

在這場政變背後,外國勢力的角力也不容忽視。

當時孫中山與蘇聯日漸走近,開始接納蘇俄顧問,甚至與中國共產黨進行合作,這引起了英美等國的警惕。外界普遍認為,孫中山有可能將廣東變為「紅色基地」。

導火索:孫中山北伐在即,陳炯明先下手為強:1922年初,孫中山已籌備完成北伐計劃。他不僅召回宋慶齡與蘇俄顧問,還召集軍政高層開會,決定立即調兵北上。這對陳炯明來說,無疑是最後一根稻草。

眼見大局將不可逆轉,陳於6月16日凌晨派部隊圍攻廣州觀音山總統府,同時動用火炮轟擊,試圖直接剷除孫中山勢力。孫中山在部下掩護下,緊急登上停泊於珠江的永豐艦避難,並下令艦隊反擊叛軍陣地。

儘管海軍展開反擊,但由於陸軍已倒向陳炯明,孫中山無力回天,最終在8月撤離廣州,遠赴上海,展開下一階段的革命布局。

革命未竟,從同盟到敵對

六一六事變,是孫中山革命生涯中的一次沉重打擊。

陳炯明與孫中山,曾是並肩戰鬥的革命夥伴,卻最終分道揚鑣,甚至兵戎相見。這不只是個人恩怨,更是兩條中國未來道路之爭:是以武力統一,還是以自治和平?是中央集權,還是聯省共和?

這場炮火之下的決裂,卻深刻改變了民國的走向。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