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來到看大陸節目,我是美玲!
「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這是古人心中的人生四大喜事,其中的「金榜題名」,對應到當今社會,應該就是被大學錄取了。但今年,卻出現大批准大學生集體拒絕上學的奇特現象。
女:「我們不讀大學了,這是昨天我們和孩子商量之後的結果,前兩天剛收到錄取通知書的時候,孩子知道學費那麽貴之後,出奇的懂事,又是刷鍋、又是洗碗,又是掃地。咱們當父母的都知道,孩子內心非常的愧疚,這一個錄取通知書,讓家長也焦慮了,讓孩子也焦慮了。我們昨天商量完之後就説,咱們就不去讀這個大學了。其實説完那一刻,我發現我家孩子就像卸下了壓力一樣,就特釋然了。」
這名女士的孩子還説,他的很多同學都放棄了民辦大學甚至是公辦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一轉眼,就來到了2025的年高考錄取季,但在中國多地高校卻都幾乎同時遭遇了一場突如其來的「拒收潮」。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現在已有超過50個本科和職業院校,都收到了大學新生明確拒簽錄取通知書的情況,更慘的是,有些學校的簽收率竟然還不足六成。
有人表示,現在大學倒閉潮來臨了。
女:「大學開始倒閉了,民辦、公辦這些垃圾大學已經開始倒閉了,廣東省本科綫今年直降25分,全省都缺學生,人數直接缺3萬。就這樣這些大學還是沒人報名呢。廣東湛江科技學院計畫招7000多人,實際只來1000多人,六個專業組空著六千多個『坑』,冷風都能穿堂過。這事哪只是廣東省一地這樣?全國都一個樣,家長和學生早就不傻了。」
博主指出,當今大學「嘴上喊著育人,眼裏全是利潤。」老百姓起早貪黑的供孩子讀書,結果換來個畢業即失業的坑。那到底是什麽導致曾經把全部希望都寄託在讓孩子讀大學的家長們集體破防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大學的盡頭是失業,而中國高校的集體漲學費也是重要推手。
據陸媒報導,2025年,中國已有20多個省份都上調了高校學費,平均漲幅高達10%至15%,如上海、四川、吉林等高校的學費漲幅甚至達到20%∼35%。貴州大學的本科專業學費從5000元漲到6500元,漲幅高達30%;雲南大學的學費從4200元漲到6000元,漲幅甚至超過42%。北京工業大學的學費逼近9000元。而三本民辦高校的學費漲幅更嚴重,上海中僑藝術類本科學費年費已經高達4.3萬元,南京傳媒學院播音專業的學費也上漲1萬元,一年學費就要將近5萬元。
研究機構「智谷趨勢」發文指出,這麼高的學費幾乎等於一名在二三線城市生活的普通職工半年到一年的工資。對比起中共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可以知道,2024年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是49,302元,鄉鎮居民是19,605元。這表明大學生一年的學費就能掏空一個普通家庭的全年工資。
有網友指出:「不僅是學費,生活費、教材費、住宿費全都漲,真不知道家長該怎麼承擔這一切。」很多農民工幹最苦最累的活,把辛苦掙來的血汗錢用來供孩子讀書。這是山東省魯西南地區的農民工接受採訪的實況。
男:「小兒子還在上大學,現在在合肥上大學。」
女:「上大學你應該給他花了不少錢吧?學費、生活費一年得五萬塊錢左右吧?今年我聽説大學學費一年又漲了50%到60%,你想這些農民的孩子還怎麽能上得起學?去年到今年,我還給他貸款做上學的學費。」
女:「三年下來也得貸款幾萬塊錢呢?」
男:「對,一年給他貸款16000元,其他的費用孩子就説是不夠。我從家裡又給他拿的錢。」
很多農民工在工地上辛苦幹活,有些人甚至要花幾十萬元供孩子讀大學,但現實卻是成千上萬的大學生畢業後找不到工作。
女:「問問25屆的你們都找到工作了嗎?其實我現在真的很迷茫,因爲現在是7月底了,我都還沒有找到工作,父母就一直催,可是我也沒有辦法。」
女:「我這輩子做的最後悔的事情就是上大學,好不容易考上大學,以爲會苦盡甘來,沒想到連份月薪5000元的工作都找不到。我的畢業證、學位證徹徹底底的淪爲了一張廢紙。我也徹徹底底淪爲了別人眼中的笑話。現在掏空家裡的積蓄,供孩子上大學,得到的結果是什麽,一張文憑,兩手空空。」
女:「我現在是失業在家,沒有工作,這樣的一個狀態,對於我父母兩個打了一輩子工的人來説,他們接受不了。」
有很多大學生不得不去送外賣。這是一名畢業的男生送外賣路上崩潰痛哭的場面。也有很多農村的家長用血汗錢供孩子讀書,孩子也很爭氣,考上了有名的大學,結果畢業後還是回到了農村。這是一名211畢業生的無奈遭遇。
女:「前幾天我發視頻,說我是211大學畢業的,找不到工作,現在回老家了。但是我看到評論區,有很多人都質疑我,說211畢業的,怎麽可能找不到工作呢?無非就是我好吃懶做,還有就是眼高手低。」
女:「我陸陸續續投了很多簡歷,最後都沒有回應,其實就是沒有獲得一個好的結果。剛開始畢業的時候,我也是想著去城裏、大城市闖蕩一番的,但是待了十天半個月吧,跟自己想像中的不一樣,加上經歷一些很不好的事情,我就想著乾脆回老家休整一段時間吧。」
男:「你花十個月的時間生了個娃,花20年時間把他養大,花五六十萬元供他讀書,話一千萬元給他買車買房,後來因爲你沒有關係,找不到工作,孩子給你來了一句:你沒有能力,你生我幹啥?」
有網友表示,「念四年大學投資起步15萬,上不封頂。畢業即失業,即使有工作也是月薪3000起的低收入工作,更多大學畢業只能送外賣。對大學學歷的投資變得越來越失去性價比,十幾萬的學歷投資換來一紙無用的文憑。工作看的還是家庭背景與人脈。越來越多的家庭在經濟危機的當下,變得清醒。」
這幾年因爲本科學生畢業近乎等於失業,所以有不少大學生在畢業後選擇考研,結果三年下來,就業形勢更惡化。這魔幻的一幕導致中國考研人數也持續下滑。
2024年11月,中共教育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25年中國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報名人數是88萬人,比2024年下降了50萬人,而且研究生報考人數已經連續兩年下降,並跌破400萬大關。
這是一名研究生畢業後的扎心經歷。
男:「如果再給我一次機會,我絕對不會讀研究生了。當年我放棄了所有的娛樂生活,把我最寶貴的青春都用在了考試上。本來我可以找一個安穩的月工資5000元的大廠上班,但是我不安於現狀,於是經過我這麽多年的努力,我終於不用上月工資5000元的班,因爲我現在根本就無班可上。我的本科同學工資都漲到一個月八千元了,難道是我不夠努力嗎?」
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艾肯商學院教授謝田:「應該是跟這個就業狀況有關。以前呢人們認為這個本科生就業不好,所以很多人說我要繼續讀,去讀一個碩士研究生,但是現在看來碩士研究生的就業也是個問題。」
中國人經歷了讓人不寒而慄的十年文化大革命,這不但造成了中國社會的文化嚴重破壞和人才、知識的斷層,也讓很多懷揣夢想的青年學子被迫中斷學業,到偏遠貧瘠的農村接受勞動,荒廢了學業,他們這些「知青」即使回城後,也因爲文化課跟不上而與大學失之交臂。還有很多農村學生在高考中失利或是被人頂替名額,從而過著和當年大學畢業生天壤之別的生活。因此,中國人這些年來一直都在想辦法讓孩子上大學,即使再苦再累,也覺得上大學是孩子的一個出路。
但現實卻總是讓人感到扎心。
中共寧願拿著百姓的血汗錢大肆援助非洲,供養非洲留學生,也不願意在中國教育上投入金錢,很多學生尤其是寒門子弟即使勉強大學畢業,即使成績優秀,但在中共治下,百業蕭條、民不聊生,工廠、公司大量倒閉,他們很難找到一份工資高一些的工作,更有甚者,他們因爲沒有背景和關係,那些待遇優厚的工作機會被各級中共官員的孩子和親屬獲得了,所以人們就看到這樣的現實,最能吃苦最有上進心的中國家長們,已經從現實中驚醒,選擇不讓孩子上大學了。
旅澳時評人李元華向海外中文媒體指出:「大家現在已經想明白了,拿一個不值錢的學歷花這麼多錢,還不如把這筆錢省下來,為自己以後生活著落呢。因為很多人普通的公辦教育學費都承擔不起,更何況民辦學校這種高收費了。」
2024年,中共對外援助大撒比高達1.28萬億元人民幣,超越美國,居全球第一。
李元華說:「再一個中共大撒幣,像在非洲留學生投入了那麼大量的資金,它許多是政治行為,所以也擾亂了整個教育的市場。再加上它經濟的一種衰敗,所以我想它這種教育產業化,應該說是隨時可以停擺,進行不下去。」
説起來還是中共的倒行逆施,不但讓中國經濟嚴重惡化,也打碎了中國家長和學生們的大學夢。
好的,今天就跟大家聊到這裏,請記得點讚、訂閲、留言並分享給您的朋友們。感謝您的支持,我是美玲,我們下期節目再見!
=====================
●《看中國》訂閱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LJYH0o60tlyAdy3g5GNrKw
●乾淨世界《看中國TV》訂閱頻道
https://www.ganjing.com/zh-TW/channel/1eiqjdnq7goOxWkCG46DBd41d1gt0c
和我們一起守護香港、守護台台灣、守護14億中國人,獲得真實資訊的權利!
榮譽會員招募中:https://www.secretchina.com/kzgd/subscribe.html
《看中國》作為一家不受中共審查的海外獨立中文媒體,已經在全球各地義工的支持下走過了風風雨雨近二十年。2019年,由於《看中國》堅持一線獨立報道反送中運動,我們在Facebook上可賺取廣告費用的新聞帳戶被強行關閉甚至註銷;由於我們堅持報道台台灣民主選舉及中共病毒疫情真相,我們在Youtube上的頻道被黃標,收入甚微。但為報導真實資訊,《看中國》義無反顧!
来源:看中國TV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