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這樣敬字惜福的!(圖)


古人是這樣敬字惜福的!
桃園龍潭聖跡亭。(網路圖片)

古人認為文字是神聖和崇高的,寫在紙上的文字,不能隨意褻瀆。即使是廢字紙,也必須誠心敬意地燒掉。《二刻拍案》卷一開篇詩曰:「世間字紙藏經同,見者須當付火中。或置長流清淨處,自然福祿永無窮。」

惜字塔,亦稱為惜字樓、焚字型檔、字型檔、焚紙樓、文風塔、文峰塔、敬聖亭,在臺灣多稱為聖跡亭(惜字亭),客家地區稱敬字亭,琉球稱為焚字爐(琉球語:フンジルー)。與用於燒金銀紙的金爐不同,惜字塔是用於燒燬書有文字的紙張的地方,是古代文人雅士「敬惜字紙」理念的體現。

惜字塔依史料所載始建於宋代,到元明清時已經相當普及。惜字塔通常建造於場鎮街口、書院寺廟之內、道路橋樑旁邊。有些塔龕中供奉倉頡、文昌、孔聖等神位,並配以相應的楹聯與吉祥圖案。

有些大戶人家亦在自家院內建有惜字塔。武平城北李氏宗親理事會2004年3月編修的《李氏族譜》中記載,清朝中期李氏先祖已有敬字惜紙的風尚,「居恆敬惜字紙,拾即焚爐,其崇文愛士,已見一斑」,而且經常性地到縣試考場撿拾字紙,「每值縣試,必親送子弟入校場,後提筐至各號拾字紙焚於庫內,其敬惜字紙如此。」

臺灣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較好的保留,很多地方可以看到敬字亭,據說臺灣各地現存敬字亭約110座。比如,臺灣的士林在清代時原名「八芝蘭」,由於文風鼎盛,因此早在清嘉慶年間,就已建有一座「敬字亭」來提振文風。清道光二十年(1840)八芝蘭士紳潘永清(號定民)於惠濟宮後方建文昌祠供奉文昌帝君,並於祠內設義塾,免費教育地方子弟,是為「文昌祠義學」,成立芝山岩講舍,教授漢文。文人雅士常會於此,使八芝蘭讀書風氣盛行,考中的秀才、舉人很多,造就地方上「三步一秀、五步一舉」士子如林的盛況,這是「八芝蘭」改為「士林」的原因之一。

士林的敬字亭於民國八十八年重建,其為四角形三層造型,第一層為字紙灰的收集處;第二層為焚燒字紙的拱型爐口,門額題「敬字亭」,爐口兩旁有「敬天謝地萬物簇,字上句下成銘文」的對聯。最上一層為一座小神龕,裡面供奉「倉頡至聖神位」,神位上並有「蟲文垂世則,鳥跡泄天機」的對聯;此外,亭外門額題有「倉頡聖跡」,及「倉公造字載史跡,頡使學子目視丁」的對聯。



責任編輯:李懿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