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北韓人民軍人民武裝部副部長卞仁善(見圖)替代2010年11月挑起炮擊延坪島事件的金格植接任第四軍團軍團長。朝鮮中央廣播電臺5日介紹卞仁善為第四軍團司令官。
第四軍團主要負責西海北方界限(NLL)和黃海道附近,是與韓國軍隊衝突最多的部隊。金格植任軍團長期間,在西海接連發生了大青海戰(2009年 11月)、NLL 附近海岸炮挑釁 (2010年 1月)、天安艦事件(2010年3月)、NLL南側海岸炮挑釁(2010年8月)、延坪島炮擊事件(2010年11月)等。
卞仁善2003年7月從中將晉升為上將,2010年10月任人民武力部副部長,除此之外他的經歷幾乎不被知曉。卞仁善5日接受朝鮮中央廣播電臺採訪時表示:「不管是青瓦臺還是仁川都將變成一片火海,逆賊叛黨將統統被消滅,一個不留。」
▲朝鮮中央電視臺6日播出了北韓軍隊寫有韓國總統李明博和國防部長官金寬鎮名字的槍靶。最近韓國的某一部隊在金正日、金正恩照片上貼了戰鬥口號後,北韓軍隊對此做出了激烈的反應。/照片=韓聯社
原標題:他接班「西海挑釁主謀」任四軍團軍團長
--------------------------------------------------
大紀元:北韓挑釁味濃 韓防長誓言「十倍還擊」
韓國國防部長金寬鎮在就職典禮時致詞。(PARK JI-HWAN/AFP/Getty Images)
韓國國防部長金寬鎮7日下達指示,如果北韓發起挑釁,韓國將進行強硬還擊,直到挑釁的起點及其後援部隊屈服為止。他說:「敵方發起挑釁時,按射擊量的10倍進行回擊。」
金寬鎮當天視察延坪島前沿部隊時,發出上述指示。他說,最近北韓發出威脅韓國的言論,並增加炮兵射擊演練的次數,這證明北韓政權尚未恢復穩定。在此情況下,北韓很可能鋌而走險,對韓國進行武力挑釁。
金寬鎮視察前沿部隊 態度異常強硬
金寬鎮當天赴海軍陸戰隊駐延坪島部隊進行視察時,向當地駐軍下令:「如果說天安艦挑釁發生1年後的去年是‘追思之年’,那麼2年後(3月26日)的今年就是‘復仇之年’。3月是為天安艦沉沒進行復仇的月份。我們決不能放過哪怕一丁點的挑釁徵兆。」
金寬鎮同時向部隊官兵強調:「犧牲的天安艦46勇士現在在哪裡?為了他們,也為了祖國,我們一定要進行懲罰。」
韓國輿論認為,身為國防部長的金寬鎮,當天針對北韓發表如此強硬的措辭,這還是第一次。自從去年末金正日死後,韓國政府擔心刺激北韓,此前一直對北韓表現出審慎溫和的姿態,並多次要求與北韓對話。
輿論認為,在天安艦事件2週年之際,金寬鎮的上述表態,表明瞭韓國政府對北韓的態度已經發生了轉變。韓國《東亞日報》8日引述政府高層人士的話說,金寬鎮並沒有說空話,這將是給北韓的最後一次警告。面對北韓挑釁,韓國已經做好讓北韓吃苦頭的準備。
北韓輿論攻勢愈演愈烈
近日,北韓對韓國的輿論攻勢愈演愈烈。據韓國《朝鮮日報》日前報導,本月2日,金正恩視察指揮導彈部隊的戰略火箭司令部,並指示「以無情的火力把敵人的陣地變成一片火海」。
3日,金正恩視察了板門店。在這個當年簽署朝鮮戰爭停戰協定的地方,金正恩說:「如果今後發生戰爭,我們的軍隊和人民讓敵人舉手投降,在投降書上蓋章,而不是停戰協定。」
4日,北韓當局在平壤舉行10萬人的大規模群眾集會。北韓黨政軍高層幹部參與了此次會議。他們點名攻擊韓國總統「李明博」和國防部長「金寬鎮」,並用 「瘋狗」、「宰了他們」、「燒燬青瓦臺」等言語辱罵並威脅韓國。
韓國政府6日緊急召開安全政策長官會議,對北韓近期的動向做出判斷。分析認為,近來北韓強烈的輿論攻勢很可能是發起武裝挑釁的前兆。韓國政府一高層官員表示:「金寬鎮認為北韓有可能發起危險挑釁,才視察前線部隊,並向北韓發出強硬信息。」
北韓新動向暗示其政權不穩
金寬鎮在延坪島部隊前線視察時分析,北韓舉行10萬多人群眾大會攻擊韓國的原因,側面證明了其權力繼承並沒有完全實現。金寬鎮表示,北韓為消除內部不穩定因素,一定會精心策劃對韓國發動挑釁。韓國三軍應加強戒備,做好防範。
目前正處於韓美聯合軍演期間,金正恩選擇這個時機到前線視察,突顯與其父輩不同。據悉,為了躲避美韓演習期間突然發起的「斬首行動」,金日成和金正日生前在韓美大規模軍演期間從未高調現身,更未在此敏感時期視察過最前沿的板門店。
輿論分析,金正恩近期的視察並不是單純的作秀,很可能是對韓國和美國的一種示威。並以此彰顯自己的膽氣,以圖在世襲過程中為自己積分。另一方面,北韓此時發動輿論攻勢,是想影響韓國今年的選舉走勢。
来源:朝鮮日報中文網 大紀元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