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的女弟子——張錦秋

作者:商子雍 文 發表:2007-09-28 05:53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幾乎讀遍了她在學校所能夠借閱到的文學著作1936年10月,張錦秋出生於四川成都一個知識份子家庭。父母均畢業於高等學府的建築系,長年累月地奔波於橋樑、公路的建築工地。幼小的錦秋就隨著家的流動和遷移,不斷變換著生活環境。

學生時代迷上了文學的張錦秋,幾乎讀遍了她在學校所能夠借閱到的文學著作。唐詩、宋詞、三國、紅樓、托爾斯泰、屠格涅夫、羅曼羅蘭、巴金……最後圖書館老師不得不告訴她:這裡已經沒有她沒讀過的文學作品了。讀完這些文學作品後,張錦秋和許多青年人一樣,自然而然做起了作家之夢。

這一年她還是一個正在上海務本女中讀初中的中學生。

初中畢業,沒和父母商量,她自作主張同時報考了三所學校。一是陶行知創辦的行知藝術師範學校美術專業,因為她除了文學,還喜歡畫畫;二是上海國立高等機械學校,這是所著名的名牌技術學校;三是以教學質量遠近聞名的南洋模範中學。

結果三所學校都發來了錄取通知書。怎麼辦?小錦秋這時不得不請出父母幫她作出選擇。

父親說:你年齡還小,不要急於進入社會,還是上高中,然後進入大學深造。

懂事的張錦秋不等母親說完,就說:我就在務本女中讀高中。

18歲高中畢業,張錦秋報考了清華大學建築專業。

命運之神直接把她交付給一位著名的建築大師,指導她的專業學習。

這位建築大師不是別人,正是梁思成教授。

1963年,梁思成去廣西考察,造訪了真武閣,回來後準備寫一篇關於這座古建築的文章,他約張錦秋去作筆錄。

這是一個天氣非常晴朗的上午,書房外一片鬱鬱蔥蔥。在灑滿陽光的書房裡,梁教授一邊踱著方步,一邊斟字酌句慢慢口授他的文章,偶爾停下來推敲一下用詞,又繼續口述下去。張錦秋坐在梁先生的書桌旁一字一句迅疾記錄。也不過四五十分鐘的時間,梁先生口授完了,一篇精美漂亮的文章通過張錦秋的筆錄就此誕生了,不用改一個字,不必換一個詞。

她說:「就是在那天上午,我才知道什麼叫大學問家,我才對‘仰之彌高’這句成語有了更深的理解。梁思成先生給我樹立起了一個人生奮鬥的標桿,引導我一生為之努力……」5年的大學生活,張錦秋跟著梁先生和莫宗江教授學習研究的主要課題是中國園林建築。

在建築創作的天地裡,我卻近乎於中國古代的工匠,或者更像一個寫小說的文人。」

66年春,張錦秋告別清華園,來到古城西安,在西北建築設計院,開始了她的建築設計師生涯。

當然,在「文革」這一非常時期,張錦秋和許多知識份子的遭遇一樣,今天被趕到農村「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明天又被叫回來充當「臭老九」,被狠批狠鬥。在上海搞城建的父親即使身患癌症也難逃批鬥的厄運。張錦秋回上海趁探望病重父親的機會,到父親所在單位詢問:父親是愛國知識份子,又是市政協委員,到底有什麼問題?就此一問,張錦秋竟被扣上一頂「替父翻案」的大帽子。

隨著父親平反的同時,也摘去她頭上那頂「替父翻案」的沈重大帽子。時至今日,張錦秋感慨地說,如果問她的一生有什麼坎坷的話,這頂帽子所帶給她的精神壓力大概就算是最大的一段人生「坎坷」吧?1978年,創作設計阿倍仲麻侶紀念碑,是張錦秋積聚了多年的才華、知識和創作激情首次得以酣暢的宣泄。她以其女性建築師特有的細膩,設計了這座依崗面湖、周環草坪、碑身挺拔、尺度親切、唐風十足的紀念碑。她不忘將碑主的《望鄉》詩文和李白悼其逝世的《哭晁卿》詩篇以草書體鏤刻於碑身兩側。碑頂碑欄飾以日本櫻花和中國梅花,以及日本遣唐使船的浮雕,使整座紀念碑氣質古樸,具有深邃的中日文化內涵。

以這座紀念碑的成功設計為嚆矢,張錦秋在建築設計界脫穎而出。

青龍寺空海紀念碑院,被人們譽為「三唐工程」的唐華賓館、唐歌舞餐廳、唐藝術陳列館,法門寺博物館珍寶閣、華清宮唐代御湯遺址博物館、鐘鼓樓廣抄…一個又一個的建築構思,從她腦海裡傾瀉到圖紙上,又見她嬌小的身影奔波在工地現場,將圖紙上的一切化為一座座實實在在的建築物。

若非要從張錦秋的建築設計中,尋覓到她作為一位女性建築大師究竟和男性建築師有何不同,大概是件非常困難的事。

「我的創作方法與中國大部分建築師沒有什麼不同,確切地講是大同小異……在建築創作的天地裡,我卻近乎於中國古代的工匠,或者更像一個寫小說的文人。」

就以她80年代設計建造的陝西曆史博物館為例,它可以說是張錦秋性格形象的逼真寫照。
陝西曆史博物館落成於1987年,其規模僅次於北京的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張錦秋首次成功地採用了宮殿的形象和其布局設計,突破了以往大型公共建築一般只採用樓閣式造型設計的傳統格局。最引人注目的是博物館的整體色彩構思:白色磚牆面、漢白玉欄板、瓦灰色花崗岩台階、柱子、石燈、淺灰色噴砂飛檐斗拱、深灰色琉璃,全部色彩未超出白、灰、茶三色。這和北京故宮等明清建築以亮麗的黃、紅兩色為主調的色彩構思截然相反。

問張錦秋何以放棄偌大的宮殿式建築色彩不求亮麗,卻以沉穩的白灰色為主調?「其一是受國外許多名建築的影響。歐美博物館大量採用石料所形成的永恆感使我讚賞不已。那種灰白色調子平穩安詳又充滿活力。其二是國畫‘水墨為上’的觀念。王維《山水訣》說‘夫畫道之中,水墨為上’。自唐以後水墨畫成了各代畫家追求的繪畫形式,在世界畫壇獨樹一幟。這種高雅的格調對中國園林建築影響極深。我們決定在陝博這座‘宮殿式’建築上作一嘗試……」當人們讚許她的「新唐風」建築藝術成就時,她的回答十分簡單:「我是站在巨人的肩上。」


来源:《藝術世界》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