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I与CPI剪刀差扩大:大抢劫不远了……(图)

作者:如松 发表:2021-10-25 09:1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5个留言 打印 特大

【看中国2021年10月25日讯】首先要戳穿一个“谣言”,美联储和世界多数央行的大人物们在上半年一直都在强调通胀是暂时的,笔者也一直在质疑,到今天,谣言基本都已经被戳穿。所以,今后我们都需要学会自己去辨别事物的真相,切不能将大人物的话当成金科玉律,更不可盲目相信大人物(有时)故意释放出来的谣言。

目前,欧洲央行依旧认为明年的通胀会明显回落,虽然当前的煤炭和天然气价格已经起飞,但石油价格在80多美元/桶的位置还算是不温不火的状态,而农产品价格尚处于相对低位,在天然气煤炭短缺的牵引下,其他初级能源(即石油、农产品)、基础商品的价格就只能向上,因此期待明年的通胀会明显回落的预言很可能再次成为谣言。

以往的金融是以服务于实业和服务业为目标,今天的金融,在有些时候越来越接近于欺诈。

现在应该关心的一点是,中美欧(德)的通胀是否会撞上红线(指10%)?如果是,谁会首先撞线?

您可能说,别逗了,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您的依据也是明摆着的,美国9月的通胀率(即CPI)是5.4%,在5-5.4%之间已经徘徊了五个月,而且美联储正在酝酿收缩货币,摆出一副张牙舞爪要打压通胀的态势。德国9月的通胀率是4.1%,距离10%还十分遥远。中国官方发布的9月的通胀率还在0.7%的低水平上,距离10%几乎还隔着天堑,这个10%的红线岂不是梦话?

但看看工业生产者物价指数PPI,你可能就不觉得这是纯粹的梦话。中国、德国的PPI都已经急速上升到10%以上,而美国的PPI也已经达到了8.6%的高位,主要经济体的生产者物价指数都在急速上涨。

下述两点很可能意味着未来并不是PPI回落、向CPI靠拢的态势,而是CPI加速追赶PPI的态势,也就是说,CPI会跟随PPI出现井喷式上涨:

第一,目前各家央行都不敢通过加息真正打击通胀(指的是央行将实际利率推升至正利率的范畴,实际利率是央行的名义利率减去通胀率)。根源在于经过长期的低利率周期之后,各国的政府债务率都已经急剧膨胀至很高的位置,各国的资产价格泡沫也十分严重,而且各国的财政收入又严重依赖于资产价格泡沫,一旦货币收缩就必然导致资产价格泡沫破裂,就会严重威政府的胁财政收入和债务。

对于美国来说,政府债务率已经在135%以上,股市的泡沫也十分明显,如果真正拿起利率武器打击通胀,股市肯定要爆,美国政府的债务利息将像洪水一样涌向拜登,政府债务立即也就爆了,拜登只能立即躺平。因此,美联储虚张声势的姿态是比较典型的摆拍。欧洲也一样,一旦用利率武器打击通胀,必然带来国债收益率快速上涨,意大利、希腊、西班牙甚至葡萄牙和法国就只能选择躺平。中国的情形看起来似乎好一些,CPI还处于比较低的位置,但随着电价的放开未来的CPI也肯定会进入快速上升的轨道,如果央行选择加息以应对通胀,以房地产目前的状况,结局可想而知。

所以,现阶段各央行都只能使用嘴炮打击通胀,实在逼急了或许会选择小幅收缩货币、装点一下纸糊的门面,但也就剩下这么点本事了。

这实际是央行被迫放纵通胀的态势,“帮助”CPI上冲。

当各国通胀撞上红线之后,通胀在很高位置时名义GDP(包含通胀因素)就会高增长,政府的财政收入就会高增长,政府就有了更大的腾挪空间以应对自己的债务问题,在社会的压力下央行才有可能真正拿起利率武器打击通胀。美联储和美国政府玩的显然是这个套路。

第二,各国央行目前还在拼命使用货币政策力保本国的债务体系不至于爆破,也通过财政支出对居民进行疫情救助(目的是稳定经济活动的需求端,美国、加拿大最为典型),这就让经济生活的需求端暂时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这种相对稳定的水平已经明显低于疫情爆发之前的水平,这一点在以前多次讨论过。

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和2020年的COVID-19疫情大流行之后,各国均使用金融手段保护本国的制造业(压低利率对企业进行金融救助),当制造业的过剩产能得到保护之后,就阻碍了涨价压力向终端的传导。所以,虽然大宗商品价格涨势凶猛带动PPI价格快速上涨,但CPI上升的速度却相对缓慢,这是目前PPI与CPI剪刀差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下图为中国的PPI与CPI走势图,9月PPI为10.7%,CPI为0.7%,剪刀差已经达到了10%)。

中国近一年来的PPI与CPI走势图
中国近一年来的PPI与CPI走势图(作者博客)

美国的PPI与CPI剪刀差比较小,9月为3.2%,那是因为美国是全球最主要的需求终端,而且疫情期间美国政府通过财政支出对居民进行了大额补助,让需求更有保证,所以美国的PPI向CPI传导的路径相对比较畅通。

德国8月的PPI与CPI剪刀差为7.01%,居于中美之间,也与其在全球经济中的角色十分贴切,既是主要的生产端又是需求端。

在大宗商品供给有充分保证的时候,通过这种金融政策确实可以保护自己的制造业产能(包括过剩产能)。利率处于低位、再辅之以各种政策扶持之后,企业就可以使用低价战术扩张自己的市场份额。此时,制造业企业吸收了上游的涨价压力但却不能将价格压力充分地向下游传导,这就损害了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但在金融和其他补贴政策的扶持下、通过低价战术进行市场扩张之后又有助于自身资产负债表的修复,这相当于以国家之力给自己的过剩产能背书,然后参与国际商贸活动。此时,市场就无法出清,让PPI与CPI之间出现堵塞现象。

目前,这种战术失效了。

现在PPI的大幅上涨主要是全球产业链断裂、部分关键商品短缺所致。当芯片短缺的时候,相关企业就无法开工,当然也就不存在通过低价不断抢占市场的机会,企业就只能躺平,今年以来就有很多汽车企业因缺芯而被动停产。当能源短缺的时候,很多下游企业(比如化肥等)企业停产,未来会导致其他下游商品的短缺;能源短缺时会导致电力短缺,而拉闸限电之后企业只能不断消耗自己的流动资金,当流动性耗尽之后就只能躺下了。

此时,通过金融政策和各种补贴来保护过剩产能的手段失效了。

不出意外的话,在芯片荒和能源危机的冲击之下,制造业的过剩产能会以比较快的速度出清(至少出清绝大部分),疏通大宗价格(包括能源价格)向终端价格传导的通道,最终带来CPI的暴涨。

CPI暴涨实际就是对本币持有人进行抢劫的过程:

第一,劳动者的工薪收入以及储蓄快速贬值。

在上世纪末期,中国因体制改革而下岗的人们都领取了一定金额的补偿金。实事求是地说,这笔补偿金在当时也算是不小的一笔钱(单位不同补偿金额有差异)。但随着后来货币存量的快速上涨和通胀加速上行(主要以房价加速上涨的形式来体现),这笔钱的购买力在数年后就因大幅贬值而变成了微不足道的小钱。将这笔钱存在了银行的人们就酿成了悲剧。当然,如果用这笔钱进行投资,也有了机会。

随着通胀的快速上升,经济就会不断收缩,资产价格也会被动紧缩,财政收入来源受限,未来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压力会急剧加大,就依旧有可能会再次出现以减员为目标的体制改革,也会支付一定金额的补偿,这笔钱在高通胀时代、存在银行的结局依旧是十分明确的。这是朋友们需要牢记的事情——都是套路。

第二,当通胀快速上升之后,市场的名义利率就会快速上涨,而名义利率的快速上涨就意味着流动性紧缩(钱更贵),就会紧缩资产价格泡沫。而经过数十年的低利率之后,全球大多数居民点的主要财产都集中在楼市和股市资产上,泡沫破裂会让居民的财产出现大幅度缩水。

一旦CPI开始高速上涨,就会对本币持有者和本币财产持有者进行抢劫。所以,目前PPI与CPI剪刀差不断扩大的时期就类似于是正在进行“抢劫”总动员。

为何会形成这轮“抢劫”周期?

根源在于次贷危机和2020年COVID-19疫情大流行之后全球央行都通过大印钞来拯救债务体系,在市场供过于求的时期就暂时掩盖了货币贬值的压力。但是,供过于求的经济状态是无法长期持续的,是一种不平衡态,最终市场会自行矫正。对于能源来说,长期过剩就会导致低价格,而低价格就会损害该领域相关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企业就只能被动压缩勘探开采投资。当勘探开采投资长时间低迷之后,企业原有的产能因矿井老化而不断下降但新增产能甚少,企业的生产能力就会下降,也就实现了过剩产能的出清,不平衡态也就得到了修正,而且因惯性使然往往会过度修正,这就是目前爆发能源危机的根源。当能源行业的过剩产能出清之后,能源相对于下游所有产业都会出现供不应求,与基础材料短缺一起逼迫其他所有领域的过剩产能共同出清!

过剩产能暂时掩盖了货币贬值的压力,过剩产能出清的过程就是货币贬值所推动的通胀剧烈爆发的过程,“抢劫”时代也就到来了。这种由供给端所推动的价格上涨,PPI的涨价压力最终会传递给CPI,让CPI跟随PPI的脚步。

“抢劫”运动如火如荼之后,名义利率快速上升再加上因高通胀而导致的居民购买力耗尽,就会导致资产价格泡沫破裂,以收入、储蓄和资产所表示的家庭、企业的购买力就会快速下降,让需求端剧烈收缩,能源危机的警报声也就解除了。

责任编辑:宇真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