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3日,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在紐約出席聯合國大會期間遭遇尷尬一刻,馬克龍的車隊離開時被攔下,原因是他行經的道路已被封鎖,為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讓路。馬克龍嘗試與紐約警察交涉不果,其後又致電特朗普「求救」,但都未能成功。馬克龍最後只能徒步30分鐘前往法國領事館。(圖片來源:X視頻截圖)
【看中國2025年9月24日訊】(看中國記者楊天資編譯/綜合報導)就在昨日(2025年9月23日),紐約一個繁忙的午後,一幕充滿戲劇性的外交插曲在街頭上演。法國總統馬克龍在聯合國大會發表演說,正式宣布法國承認巴勒斯坦的國家地位後,選擇步行返回法國駐紐約的外交使團。然而,他的行程被一場突如其來的交通管制打斷——由於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又譯川普)的車隊需要通行,整條街道被紐約警方封鎖。
馬克龍紐約街頭遭警攔下!急call川普求救 通話曝光掀熱議
面對警方的攔阻,被困在街頭的馬克龍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舉動。他當場拿出手機,直接撥通了造成這次交通堵塞的「主角」——特朗普的電話。根據法國媒體捕捉到的畫面和後續報導,馬克龍在電話中以一種半開玩笑的語氣說道:「你猜怎麼著?我現在被困在路上了,因為整條街都因為你而卡住了!」法國官員事後向媒體證實,電話的另一端確實是川普本人。
現場的警員對於攔下一國元首顯得相當歉意,不斷解釋道「一切都被卡住了」。馬克龍則向警方說明,他剛結束在聯合國的演說,正與約十名隨行人員一同前往法國外交使團。這通意外的電話不僅僅是為了化解眼前的窘境,馬克龍巧妙地將其轉化為一次即時的外交溝通。他趁機向川普提及了迫在眉睫的中東危機,表示「希望本週末能和你以及卡達討論加沙問題」。幾分鐘後,街道重新開放,馬克龍得以繼續他的行程。一位親近馬克龍的消息人士透露,這次通話的氛圍友好而溫暖,兩人還討論了多項國際議題。
這個看似輕鬆的街頭插曲,卻發生在一個極其嚴肅的國際政治背景之下。就在這次通話前不久,馬克龍站在聯合國的講台上,做出了一項與法國傳統盟友美國立場相左的重大決定,而這個決定,正是當前以巴衝突愈演愈烈之際,國際社會反應的一個縮影。
🇺🇸🇫🇷Macron was stopped by cops in America
— Lord Bebo (@MyLordBebo) September 23, 2025
The President of France was driving through New York after his speech at the UN headquarters, but was stopped by police who blocked the streets due to Trump's motorcade.
Emmanuel had to call Donald, but it didn't help: as the media… pic.twitter.com/yNvmfp92Zs
西方國家立場的轉變
馬克龍昨日的宣告,是法國正式承認巴勒斯坦國。此舉並非孤例,而是近年來西方世界對以色列-巴勒斯坦問題態度轉變的一部分。自2023年10月新一輪加沙衝突爆發以來,隨著加沙地區人道主義災難的加劇,國際社會對以色列軍事行動的批評聲浪日益高漲。
根據提供的資料,截至衝突爆發後近兩年,加沙已有超過六萬五千人死亡。這場被部分觀察家形容為「種族屠殺」的戰爭,使得許多過去在以巴問題上相對支持以色列或保持中立的西方國家,逐漸失去了耐心。去年(2024年),西班牙、愛爾蘭等歐洲國家率先宣布承認巴勒斯坦。而到了本月(2025年9月),這股浪潮進一步擴大,英國、加拿大、澳洲、葡萄牙等國也相繼在法國之前加入了承認的行列。
這一系列的承認行動,在國際政治和外交層面上具有深遠的象徵意義。它首先是對以色列政府持續在加沙進行軍事行動以及擴大屯墾區等行為的明確不滿。其次,這也是對長期以來未能有效落實的「兩國方案」的再次肯定。更深層次地,這股浪潮被視為對美國的一種間接施壓。美國作為以色列最堅定的盟友,多次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動用否決權,阻止了要求以哈雙方立即停火的決議草案,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廣泛批評。因此,盟友們紛紛選擇承認巴勒斯坦,無疑是向華盛頓發出了一個強烈的信號。
衝突的根源:百年未解的民族與土地之爭
要理解當前局勢的複雜性,必須回溯到以巴衝突的歷史根源。這場爭端的種子在一百多年前就已埋下。1917年,英國發布《貝爾福宣言》,承諾在當時阿拉伯人口佔絕大多數的巴勒斯坦地區,協助猶太人建立一個「民族家園」。這一承諾為後續的衝突奠定了基礎。
1947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了著名的第181號決議,即「巴勒斯坦分治方案」,計畫將該地區劃分為一個阿拉伯國和一個猶太國。然而,這個「兩國方案」的最初版本從未得到完全實現。1948年以色列宣布建國後,隨即引發了第一次中東戰爭。在接下來的數十年裡,憑藉其軍事優勢及美國等大國的支持,以色列在數次戰爭中獲勝,並逐步佔領了原定劃歸巴勒斯坦的土地。
與此同時,巴勒斯坦內部的政治分裂也使其建國之路更加崎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LO)長期被國際社會視為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代表,並演變為今日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但與此同時,立場更為激進的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在2007年透過武力控制了加沙走廊,形成了兩個政治實體對立的局面,這也讓巴勒斯坦在與以色列的談判和國際交往中處於更加不利的地位。
2023年10月7日,哈馬斯從加沙對以色列發動了名為「阿克薩洪水」的突襲軍事行動,發射數千枚火箭彈,並派遣武裝分子進入以色列南部,造成約1200人死亡,另有約250人被擄為人質。這次襲擊的規模和殘酷性震驚了以色列及國際社會,以色列隨即宣布進入戰爭狀態,對加沙地帶展開了史無前例的猛烈報復,其首要目標被設定為「徹底消滅哈馬斯」。
象徵意義與現實的鴻溝:承認巴勒斯坦能否帶來和平?
儘管全球已有超過150個國家承認巴勒斯坦,其中包括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中的四個(中國、俄羅斯、英國、法國),但這種外交上的承認在改變殘酷的現實方面,效果仍然十分有限。
英國《衛報》等媒體的分析認為,承認巴勒斯坦更多是一種象徵性的姿態。英國前外交部長拉米更直言,這很難改變地面上的現狀。其主要挑戰在於:
-
缺乏實質約束力:外交承認並不能直接轉化為軍事或經濟上的強制力。以色列在美國的支持下,很大程度上可以忽視國際社會的觀感。以色列政府一再重申,任何形式的單方面承認都是對「恐怖主義的獎勵」,並堅持其在加沙的軍事行動,直到消滅哈馬斯為止。
-
巴勒斯坦自身的困境:長期處於被佔領和分裂的狀態,巴勒斯坦至今沒有確定的邊界、統一且公認的首都,也沒有正規的國家軍隊。這種「準國家」的狀態,使得即便獲得了廣泛的國際承認,其行使主權的能力也受到極大限制。
-
停火談判的僵局:由美國、埃及和卡達等國居中斡旋的停火談判始終未能取得突破。根本分歧在於,以色列堅持在消滅哈馬斯之前不會永久停火,而哈馬斯則要求以色列全面撤軍並永久停火,雙方立場南轅北轍。
因此,從馬克龍在紐約街頭的那通意外電話,到他在聯合國的宣告,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充滿矛盾的畫面。一方面,國際社會在道義和外交層面積累了越來越多的共識,支持巴勒斯坦建國的呼聲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另一方面,面對根深蒂固的歷史矛盾、大國政治的博弈以及戰場上的殘酷現實,這種外交上的努力顯得步履維艱。加沙的硝煙仍在瀰漫,和平的曙光依舊遙遠,國際社會在尋求解決方案的道路上,似乎仍被困在一種深刻的無力感之中。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