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分的是這連個:晝夜等長,陰陽各半。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劉禹錫(唐)《秋詞二首・其一》
2025年的秋分9月22日到9月23日的2點19分到來了。秋分時,太陽在這一天到達黃經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這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全球無極晝極夜現象。所以,「秋分」分的是晝夜等長,陰陽各半。
古人以「春分、秋分,晝夜平分」為說,秋分這一天,晝夜等長,陰陽各半,象徵著天地運行達到一個均衡的節點。
《春秋繁露》有言:「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由此可見,秋分不僅是氣候的轉折點,更被視為宇宙陰陽平衡的體現。
秋分景觀:白天過渡到夜晚。
秋分的習俗
放風箏
秋高氣爽正是放風箏的好時節,古人相信將疾病或厄運託付給風箏隨著風送走,可以趨吉避凶,這個習俗流傳至今成為秋季戶外活動的美好象徵。
秋社祭祀
在農耕社會裡秋分前後正是社日所在,民間會舉行秋社祭祀,主要是祭拜土地神,感謝土地賜予豐收,同時祈求風調雨順,這種聚落性的儀式也成為鄉里凝聚的時刻。
祭月與賞月
秋分之後天氣轉涼、天空清朗,最適合觀月。古代不少地區會在秋分時進行祭月或迎月活動,後來逐漸與中秋節習俗相互呼應。人們在月下擺設供品,祈求家庭和諧與五穀豐收,這份敬天感恩的心意,體現了秋季特有的沉靜之美。
食秋菜與補身
中國南方部分地區有吃秋菜的習俗,採集田間的時令野菜入菜,象徵清涼祛暑、迎接秋季,而北方地區則更重視貼秋膘,經過夏季的消耗要在秋分後補充營養,以便抵禦冬季的寒冷。
秋分提醒人們在快與慢、動與靜之間尋找自己的節奏。(以上圖片來源皆為Adobe Stock)
秋分的養生禁忌
避免過度勞累
秋分時節晝夜均衡但氣候轉換明顯,若此時過度操勞容易導致身體免疫力下降,古人認為秋分宜養收,應調整作息、避免晚睡,以防秋燥傷身。
不宜情緒過激
秋季氣候轉冷、晝夜變化快,容易引發情緒波動。古書有言「秋氣應肅,宜收而不宜散」,意味著秋分應當收斂心神,避免爭吵或情緒失衡,以免影響健康。
忌食過多辛辣燥熱
此時燥氣當令,飲食若過於辛辣或燥熱容易傷肺耗津,民間有秋分養生重在潤燥的說法,建議多吃梨、百合、銀耳等清潤食材。
忌長時間露宿或受寒
秋分後夜晚涼意漸深,古人提醒此時若露宿或穿著過於單薄容易受寒生病,必須隨時增添衣物,順應秋凍不可過的節律。
結語
秋分代表自然運行的平衡點,也提醒人們在快與慢、動與靜之間尋找自己的節奏。從農耕的謝土祭祀到生活中的飲食調整、情緒管理,這些流傳千百年的習俗與禁忌都是人類順應天地、維持身心和諧的智慧結晶。
責任編輯:倚天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