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差 商界停止注資 香港智庫掙扎求存(圖)

發表:2024-09-10 01:24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十年前由前特首董建華創立、本港規模最大的智庫——團結香港基金,被指是商界獲取權力的競技場。圖為基金會成員合影。(網站截圖)
十年前由前特首董建華創立、本港規模最大的智庫——團結香港基金,被指是商界獲取權力的競技場。圖為基金會成員合影。(網站截圖)

【看中國2024年9月10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懷橘綜合報導)香港自回歸「一國」後,經濟差,智庫也掙扎求存。有政情專欄作家稱,以前智庫是為扶助建制派,如今議會內外已經「清一色」,加上商界自身難保,因此「閂水喉」(編註:停止注資)。

十年前由前特首董建華創立、本港規模最大的智庫——團結香港基金,被指是商界獲取權力的競技場。「端傳媒」早年有文章指,團結香港基金包括一眾來自香港和大陸的商業巨頭,如馮國經(利豐集團)、鄭家純(新世界發展)、陳啟宗(恆隆集團)、何超瓊(信德集團)、李家傑(恆基兆業地產)、郭炳聯(新鴻基地產)、羅康瑞(瑞安集團)、呂耀東(銀河娛樂)、王冬勝(匯豐銀行)、林建岳(麗新集團)、李澤楷(盈科拓展)、彭耀佳(怡和控股)、霍啟剛(霍英東集團)和黃志祥(信和集團)。

基金會還包括來自大陸的企業集團或混合型企業的高層,包括趙令歡(聯想集團)、張茵(玖龍紙業)、張磊(高瓴資本)、陳經緯(經緯集團)和許榮茂(世茂集團)。

基金會與中聯辦在執行多項任務中關係密切,其擔當的角色包括政策智庫、資金來源、人脈平台、與北京溝通的渠道,乃至競選工程機器。

換言之,智庫成為商界介入本地政治,表現忠誠度的平台,同時他們亦可從中獲得利益。

翻查「本土研究社」(「本研社」)舊聞,團結香港基金在2019年的年收入高達1.64億港元。遠超過另外兩個智庫「一國兩制研究中心」和「香港願景計劃」的1,743萬(2017年)和1,000萬(2018年)。

「本土研究社」年收入僅為129萬(2016/17年度)。1.64億足足是「本研社」的127倍。「本研社」感嘆:「佢地有權貴、地產商拱照果然係唔同啲。」

不過,隨著本港經濟復甦未如理想,建制派智庫的日子也不好過。《信報》專欄文章指,智庫運作經費很大程度仰賴捐款,近年日子也不好過,以團結香港基金為例,其今年捐款數字錄得下跌,據聞近期基金高層亦要想辦法在成立十周年之際開源「撲水」,以維持收支平衡。

文章指,捐款減少的原因是以往支持基金的中國財團,尤其是房地產企業瀕臨爆煲「自身難保」,故紛紛「閂水喉」,而另一原因也可能是董建華這種重量級人物退居幕後,募款號召力大減。「一葉知秋,星光熠熠的團結香港基金尚且如此,何況其他中小型智庫」。

「青年發展委員會」前副主席劉鳴煒創立的青年民間智庫「MWYO青年辦公室」,上周突然宣布將於12月停辦。

此外,過往許多智庫成立是為扶助建制派,但現時議會內外已「清一色」。智庫百花齊放的時代,如今已經成為歷史。譬如,一度被視為前特首曾蔭權御用智庫的「智經研究中心」,2022年已經關閉,同年關閉的還有由董建華牽頭成立的「香港發展中心」。後者本來的主要任務是協助建制派分析選情,但是選舉制度改變後已無存在價值。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最新文章
更多最新文章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