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遼立國秘辛 阿保機與中原抗衡最大資本(視頻)

【故國神遊・兩宋風華】(二十四) 胡馬揚塵度關山中原文明在契丹

作者:元曦 發表:2023-01-25 07:3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2個留言 列印 特大

阿保機出現時,契丹人凝聚成一個可與中原分庭抗禮的強大帝國,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阿保機出現時,契丹人凝聚成一個可與中原分庭抗禮的強大帝國,他是如何做到的呢?(圖片來源:故國神遊)

遼國是契丹耶律阿保機在北方建立的強大帝國,在他之前,契丹人已經在這裡生活了幾百年。就是說,在幾百年的時間中,契丹都沒有成為國家,而只是散在的部落,而當阿保機出現時,契丹人的命運發生驟然巨變,凝聚成一個可與中原分庭抗禮的強大帝國,那麼,阿保機是如何做到的呢?

上一集我們講到,契丹從立國開始,就與中原王朝時戰時和。但是,契丹與中原王朝之間,並不只是戰爭衝突,還有非常積極的一面,就是文明的傳播。可以說,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之所以能夠創立大遼,這個過程中,他做出的每一個關鍵的決定,都與他吸收中國文化有著直接關係。

當時,契丹有8個部落,他們每隔3年要推選一個大部長,統領八部,就是八部共主,3年後再選新的。公元907年,契丹人耶律阿保機被選爲共主。沒想到,他一坐上共主之位後,就不想再下來了。原因是他帳前有幾個漢人謀士,勸他不要讓位。於是耶律阿保機就對其他的首領說「中國之主無代立者」,意思是中國皇帝沒有代立這一說,都是世襲的。其實這話聽起來,好像有點不講理的。契丹是草原民族,中國之主怎麼樣,與草原民族有甚麼關係呢,這似乎不成理由。但是阿保機自有他的道理,因為當時中原雖然亂了,處於五代十國之世,但是大唐帝國留下的輝煌文明,就如同一棵大樹,雖然經歷風雨,卻巋然屹立,為四方所嚮慕。既然四方都嚮慕中國文化,所以阿保機就理直氣壯的講出,我們要像中國那樣,中國之主無代立者,我們也要如此。

因爲阿保機實力最強,他不讓位,其他幾個首領也沒辦法,就忍著吧。結果忍到了第九個年頭,實在忍不了了,這幾位首領就聯合起來,要求阿保機必須退位。阿保機就提出一個要求,他說「吾立九年,所得漢人多矣。吾欲別自為一部以治漢城,可乎?」意思是在我做大酋長的9年時間裡,我得到了很多漢人,我想帶著這些漢人自成一部,留守在古漢城。

這個古漢城在幽州的東北方向,當時屬遼國地界,但在更早的時候,是漢人的地方,所以他們叫古漢城。其他的首領一聽,覺得沒問題啊,就答應了。

那麼,阿保機為甚麼會提出這樣一個要求呢,他在想什麼呢。當時,的確是有很多漢人來到遼人地界。有的是投降的戰俘,有的是避禍的難民,自己跑過來的,不管怎麼來的,他們總是把這裡當成一個暫時的居住地,他們總還是覺得,自己的家,自己的根是在漢地的。只是把遼國做為一個不得已的寄居之所。但是阿保機卻意識到,他需要得到這些漢人的擁護,他要學習中國的文化,以此做爲他的立國之基。

為了做到這一點,他就採納了一位漢人謀士韓延徽的進言,帶領著漢人,在古漢城這個地方,開荒耕種。我們知道遼人是遊牧民族,以漁獵、畜牧為主。而阿保機大力發展農業,可以說,這是遼國從草原文明,向中華文明傳播者轉型的重要一步。此外,阿保機又仿照漢人的幽州,修建城郭、屋宇、街市,建起了漢城,然後又讓漢人在這裡婚配成家。這樣一來,漢人們就覺得在這裡生活,好像與在幽州、在漢地沒有甚麼區別,於是就真的在這裡安家落戶,不再想著回到漢地去了。那麼隨着漢地移民越來越多,這不僅意味着人口的增加,還意味着中華文化不斷進入遼國,加速了文明的傳播與融合。

等到根基穩固後,阿保機見時機成熟,就將另外七部兼併,統爲一國。這一年是公元916年。契丹從此由一種部落聯盟的狀態,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契丹帝國,雄立北方。

遼太祖一統諸部,建號稱帝後,繼續吸收中國文化。當時還有一個漢人謀士,叫韓知古。韓知古做了件甚麼事呢,按《遼史》本傳的說法,「時儀法疏闊,知古援據故典,參酌國俗,與漢儀雜就之,使國人易知而行。」就是說,當時遼人還沒有漢地的這種禮的文化,中國人講禮樂文明嘛,他們沒有這些東西。韓知古就根據契丹人的接受程度,從漢人的禮中挑選一些簡單易行的,結合契丹人的風俗,定下了一套禮法,在契丹留下了這樣的文化。如果說,之前遼太祖用韓延徽,修建城郭,開荒耕地,是在衣食住行這個層面上搭建起了一個基礎框架,那麼韓知古所做的,就是更進一步,深化對漢地文明的吸收,上升到了禮的層面。

現在禮也有了,還需要甚麼呢,還需要法。這個禮、法是相對應的。禮是通過一些行為規範,使人們從內心有個約束,以維持天地間的秩序,這是一種由內而外的自我自覺的約束。而法,是外在的,是強制的。如果禮沒能起到作用,就是說一個人沒能自覺的約束自己,那就需要動用法來維持秩序。

這一方面,有一個人起了很大作用。就是漢人謀士康默記。按《遼史》本傳的說法,「時諸部新附,文法未備,默記推析律意,論決重輕,不差毫釐。罹禁網者,人人自以為不冤。」就是說,他審理案件時,裁斷很公正,很合理,能讓被處罰的人都心服口服。

除此之外,遼太祖時期,還仿照漢字創造了契丹大字。官制方面,官職的設置也多仿照中國。

遼太祖之後,是遼太宗耶律德光。遼太宗時期,遼國漢化的進程又有了一個重大突破。就是會同元年(公元938年)遼太宗收取燕雲十六州後,將幽州升爲南京。我們知道遼人是五京制,5個都城。不過,當時還只有3個,遼太宗將幽州升爲南京,之前的南京改爲東京,最早的皇都改爲上京,一共三京。在十六州中,幽州爲重中之重,遼太宗以幽州爲南京,可見對幽州之看重,當然這個是有他軍事方面的考量,但是文化方面的考量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此外,他還有一個創舉。因爲十六州本是漢地,遼太宗除了治理遼境,還需要治理這麼多的漢人,他就實行番漢分治,「因俗而治」,「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現在說起來,好像很平常,其實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燕雲十六州,一直是中國之地,突然被契丹人接管過去,然後就這樣一直統治下去了,這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可以說很厲害,厲害在哪裡呢,不是契丹人的鐵騎很厲害,而是遼太宗能夠順應接收漢人的文化,以漢制待漢人,這個策略很厲害。

可以說遼太宗最大的成功之道就是接受中國文化,順勢而行。那他這一生有沒有敗筆呢,也是有的,這件事發生在公元947年,遼太宗滅後晉,自己入主中原。開始的時候還不錯,他穿上中原帝王的服裝,在崇元殿受百官朝賀,改國號為大遼,改元大同。但是他做為一個契丹人,雖然嚮慕中華文化,但對中華文化的瞭解還是有限的,對於中國帝王是如何治理國家,更是沒有多少概念的。所以,沒過多久,士兵們沒有吃的了,怎麼辦呢,他就按契丹人的方式,開始縱容部下四處搶掠,稱之為「打草穀」。因為不得人心,很快激起民變,於是耶律德光不得不於當年4月北還,結果卒於途中。可以說遼太宗失敗的原因,與他的成功之道正好相反,就是不能夠「因俗而治」,不能夠「以漢制待漢人」。

遼太祖、遼太宗以後,遼朝歷代國主對中原文明都是一種接受的、開放的態度,特別是遼聖宗在這方面非常突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遼聖宗於統和六年開始,在遼國實行科舉。開科取士最直接的好處就是可以選拔人才,但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其實還有更為重大的意義。

統和六年,對應宋朝這邊是宋太宗端拱元年。宋遼之間在太宗一朝爭戰不斷,各有勝負。對於遼國而言,它要考慮的不僅是在戰場上如何克敵制勝,還要考慮在後方,如何爭取漢人的支持。剛才我們講到過,遼人境內有很多漢人,有逃難過去的,有被俘虜過去的,朝中有漢臣,其實,軍隊還有漢軍。如何能留住這些漢人,並且吸引更多的漢人呢,就需要加大漢化的力度。從遼太祖開始,經過幾代國主的努力,到遼聖宗時,遼國已經有了跟中國差不多的城郭、街市、官職,也有了相當規模的農業,但是還有一樣非常重要的東西沒有,就是讀書人參政的途徑。我們知道漢人是非常重視教育和取士的。讀書人是社會的主流。這些讀書人,讀聖賢之書,就是希望學有所用。而當時的宋朝也給讀書人提供了一整套非常完備的機制。如果遼國也希望留住或者是培養這樣優秀的漢人,優秀的讀書人,為我所用,那麼他就必須也要有這樣的機制,讓讀書人有用武之地。所以,遼聖宗詔開科舉,就把遼國的漢化進程又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說起來,遼聖宗一朝在引進中華文化、實現宋遼文化交流這方面,作用最大的,意義最大的一件事,是與宋簽訂澶淵之盟,結為兄弟之國。澶淵之盟之後,宋遼之間開始了全面的、全方位的文化交流。通過兩國頻繁的互訪,兩國之間的貿易往來,中國的儒學、文學、禮法思想等,源源不斷傳入遼國。遼聖宗以後的歷代契丹國主對中華文明也都是非常的仰慕。最有名的一個例子是遼道宗,遼道宗篤信佛教,他曾用白金數百兩,鑄造了兩尊佛像,然後在佛像後面刻上了一行字,「願後世生中國」,就是說,他發願希望如有來生,能夠生在中土。可見當時遼人對中土文明,中華文化的嚮往,是如此的真摯,令人感動。所以,當我們回顧這段歷史時,看到的不應只有戰爭。正如我們這一集標題所云《胡馬揚塵度關山 中原文明在契丹》。

歡迎關注乾淨世界【故國神遊】頻道

https://www.ganjing.com/zh-TW/channel/1f6jjo8dda037NSCoyjEhqYTC1p60c

https://www.ganjing.com/zh-TW/video/1fe02u19ls75GD9AHuV4OokKI1pd1c

Youtube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user-us2mr4nb2b

来源:故國神遊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