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最出名的咏月诗(图)

李白咏月:返本归真 追寻生命真义

作者:升华 发表:2022-01-25 00:0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李白的咏月诗,展现出了其超高的境界。
李白的咏月诗,展现出了其超高的境界。(图片来源:看中国绘图/Winnie Wang)

千百年来,月亮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有多少关于月亮的诗词歌赋让人传颂,咏月佳句,意象丰富,内涵深广,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尽的韵味。在众多的咏月诗作中,创作最多的非诗仙李白莫属。对于明月的寄怀与歌咏,贯穿了这一位才华高远的唐朝诗人的一生,与此同时,也展现出了李白超高的境界。

李白生于公元七零一年二月二十八日,从小饱读诗书,博古通今,李白父亲曾把他送到眉州像耳山读书,到公元七一八年,即开元六年,李白开始修习纵横术并游历蜀中,开元十三年(七二五年),时年约二十五岁的李白在游历蜀中后开始仗剑远游。

开元十四年(七二六年)旧历九月十五日,李白行至扬州,在旅舍之中,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静夜思》。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从字面上,表达了一位远在他乡的游子对故乡深深怀念之情;用平淡语言娓娓道来,如清水芙蓉,不带半点修饰;信手拈来,没有任何造作之痕,无怪后人赞为“妙绝古今”。

然而,李白思故乡,回家乡便无烦恼而即得幸福?诗人在另一首诗中写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间名、利、情,何处是归宿?一轮明月,从古到今,一日不离,当空临照,永恒的皎洁、纯净,那岂不就是诗人寄怀的美好境界吗?

李白被称为诗仙、谪仙,其之所以先“举头望明月”然后“低头思故乡”,即是圣洁上天才是其心灵、精神故乡,举头望之,低头思之。千古以来,多少世人吟诵此诗,当内心深处的返本归真之本性被触动,虽不能了然悟道,却无名欣悦,这或许是《静夜思》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真正原因。

从公元七二五年,至七四二年之间,李白沿黄河东下,先后漫游江夏、洛阳、太原等地。后又游历河南、淮南及湘、鄂一带,北登泰山,南至杭州、会稽等地,所到之处,访仙问道,群贤毕至,留下了众多美好的诗篇。

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开篇即提出一个人类永恒的疑问,“青天有月来几时?”天上的月亮是什么时候有的?人世间熙熙攘攘皆为利往,对于遥远的星辰朗月,又有多少人会静心遥望,求索宇宙时空的奥秘?

人生短暂,但明月长存,古往今来,人事易逝,而月宫中玉兔、嫦娥等神仙依然还在。把酒吟诗,诗人与明月长相共守。月亮自古以来即代表圣洁、理想、精神和仙界,无论人世如何沧桑变化,兴衰起伏,挂在天边的明月,却不曾私照任何一个角落,不曾对古人、今人有任何分别,《把酒问月》中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与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写到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相互辉映,照亮永恒,启迪世人向往崇高、荡尽世俗污秽、最终返本归真。

天宝元年(七四二年),李白奉诏进宫,唐玄宗为诗仙超凡入胜的才华打动,尊李白为翰林。

公元七四四年,李在长安城写下了《月下独酌》是李白咏月的另一千古名篇。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在月下,李白以月影为伴,酣饮歌舞。诗人以明月为可对谈、可相伴朋友,尽管月不解饮、影徒随身,然而诗人却视明月视为知已,表达超然物外的神思。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人生在世,人与人之间何尝不是如此──生来相聚,死而别离。李白在《拟古十二首其九》中写到,“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人生就像一场旅行,生命的终结不过是新的开始,在天地之间有的人来有的去,不过是一场轮回而已。诗人借明月抒怀,揭示出生命永恒的大道真义:“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从《静夜思》到《把酒问月》,至《月下独酌》,诗人从远望、问月,到与月相舞,展现了精神镜界的升华过程。

天宝三年(七四四年)春,李白离开长安,开始了第二次漫游,历时十一年。这一时期,是李白创作最丰富时期。

天宝五年(七四六年),李白写下《梦游天姥吟留别》艺术形像多采,表现手法新奇,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最具代表性的诗作。

在这首气象雄阔,天门洞开的巨幅“画作”中,湖中的明月为诗人送行,“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在月夜清光照射下,李白飞渡过明镜一般之镜湖。明月将其身影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剡溪。南北朝大诗人、修炼人谢灵运当年游天姥山时,曾在剡溪住宿。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木屐,登上谢公曾经攀登之石径──青云梯。其后见海日,闻天鸡,千岩万转,迷花倚石,熊咆龙吟,云青欲雨,水澹生烟。

诗人写到“列缺霹雳,丘峦崩摧”,霹雳之中,“洞天石扉,訇然中开”,一个神仙世界突然出现,“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列队迎接诗人到来。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

另外空间的仙境倏忽消失,诗人返回现实空间。诗人梦醒,嗟叹现实的无常,“古来万事东流水”。悠悠万事,皆有因缘,人生无常,然而在梦境中展现那一切,却是无比真实,又令人向往,那不就是古往今来,世人向往的天界景象,那怎么仅仅是虚幻的梦境呢?

从离开长安,到天宝十四年(七五五年)爆发安史之乱,李白一直处于到处游历中,虽漂泊不定,而其志弥坚,以诗明志,挞恶扶正,不惧权贵。

上元三年(七六二年),诗人当时六十一岁,在当涂小住,写下最后一首咏月诗歌。

《九日龙山饮》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九月九日重阳节,李白在龙山(今湖北江陵西北)饮酒,菊花各处盛开,无论诗人去到哪里,都看到朵朵绽放黄花向他微笑。醉里看“风落帽”遗址(龙山上有著名落帽台遗迹),追思古人潇洒;明月下畅饮,观赏月中仙子翩翩起舞。最后以“月留人”收尾,留下一幅诗人与月宫仙子互动之生动画面:诗人沉浸在此脱俗忘尘、月明风高之境;而月宫仙子也用翩翩仙舞来表达惜别不舍之意。

月亮也是李白诗中最常见的意象,他直接或间接写到月亮有三百多首。月兔、嫦娥、桂子是他的常客,他笔下之月亮千姿百态:有“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有“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有“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有“秋山绿萝中,今夕为谁明”等等,他对月之钟爱也可谓天下无双。

盛世唐朝被公认为中华文化的顶峰,璀璨辉煌,唐朝又是一个诗的国度,儒释道三家思想在文学作品中达到了空前的融合。有表达儒家入世之理、忠君报国的诗句,如“报君黄金台上意”,也不乏毕生钻研佛道之理的诗人,他们被当时人称为“仙宗十友”,这些人有的致力于修身养性,有的一生寻仙访道,寻觅着返璞归真之路,达到更高的生命境界。在“仙宗十友”中的诗作,千百年来传诵最广的无疑是李白的诗篇。在这些诗作中,李白笔下的明月,有如一面彻照世间的镜子,又如打开宇宙、时空的一扇窗户,让后人每每看到月亮,都会想到那些美好的诗句,心中生出光明、希望和感悟,千百年来,人们咏月、赏月,探求天理大道和人生的真谛,渴望回归美好、善良和永恒。

(主要参照资料:《千古英雄人物──李白》《李白诗全集》〈唐朝诗人李白及其诗歌欣赏〉)

责任编辑:云猷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