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一家门庭冷落的房地产中介(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看中国2018年3月16日讯】北京二手房价下跌。
今年2月,链家二手房成交量环比明显减少54.9%,同比下滑73.5%,均价环比小幅下跌0.5%,同比下跌8.6%。我爱我家的2月实际合同签单量较1月下降了49.5%,较去年2月下降了72.9%,仅高于2017年5月、6月。
从去年10月份开始,网签量连续三个月上涨。今年2月,终止了如虹的势头,2月北京二手住宅的成交均价环比1月下降0.7%,延续了2017年5月以来的连续下跌势头,2月数据不好,说主要是因为中国新年,大家吃吃喝喝,不看房。
京沪是中国房价最高的两座山峰,现在却成为房地产下跌的风向标,难道中国房价真的要全面下跌?
看嘴型,不—可—能!
风向标城市,不再是风向标。这两座城市,如同被压在五指山下的孙猴子,动弹不得。京沪被控制,为的是其他经济脊梁能够硬起来。
北京、上海,房价、人口双双下跌。
北京户籍和常住人口双双下降,是1978年以来第一次。按照北京统计局、中国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的数据,2017年末北京常住人口2170.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2万人,户籍人口1359.2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7万人。北京户籍人口1978年以来首次下降。
上海早就降了。上海统计局的数据,2015年,上海常住人口缩减了10.41万人。2017年,上海常住人口2418.3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37万人,这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第二次出现人口规模缩减。
上海的二手房楼市早就开始下跌了(图片来源:Fotolia)
不是大家不想进,是门变窄了,进不去。
2017年9月27号,中国国务院关于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批复正式公布,北京人口规模控制的数字:2300万,2020年以后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据说这是根据北京的水资源计算出来的数据。
2016年,上海公示的2016-2040年的城市整体规划草案提出,2040年,上海的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左右。2015年,上海常住人口已经达到2415万,25年里,上海只剩下大约85万个常住名额。所以有人说,魔都开始“驱魔”了。
上海控制人口原因何在?为了治理“大城市病”。网上有个推算是这样的:上世纪80年代,上海市中心达到人口密度5万人/平方公里,后果很严重:人均住房面积4平米,汽车平均时速4公里,比步行还慢,公交车上1平米站13个人。
痛定思痛之后,如今努力的目标就是控制人口密度在1万人/平方公里以下。从90年代至今,上海城区面积迅速扩张到2600平方公里,这个大小已经是极限。按每平方公里小于1万人推算,人口规模不能超过2500万人。
无论如何,这两座城市被摁住了头,其他城市招着小手,绝尘而去。南京、成都、武汉、宁波等二、三线城市都在对大学生放低门槛。
燕郊房价是跌了,你放开人口、放开限购试试看?
京沪是成熟市场,二手房交易是绝对主力。一线城市,二手房交易撑起了大半壁江山。
按照链家研究院的数据,2016年,全国二手房交易规模占住房交易总额的比例达到41%,一线城市、某些二线核心城市二手房交易额已达新房的2.1倍。北京、上海和深圳二手房成交金额分别是总交易额的74%、72%和60%。二线城市中,南京、厦门、福州二手房交易额分别占总交易额的52%、67%与60%。
北京、上海房地产最大规模的建设期已经过去,现在要靠经济增长来支撑,主要靠存量房周转。
纽约曼哈顿房价会下跌吗?会,但仍然是美国甚至全球房价最高的地方。
京、沪有一天成为国际最重要的都市,其中的金融区、商业区、高科技区,房价不可能跌,现在是在高位盘整。
除了京沪等地外,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唐山、昆山、清远、西安、重庆、南宁、东莞、大连、中山等城市的二手房价环比还在上升,环比都在3%以上,真是一片莺歌燕舞。
京沪规划强硬,限制政策不放开,市中心人口疏散,接下来肯定是同一城市群的其他核心城市的发展、补涨,比如一直被忽视、被搞得有点不自信的石家庄。
摁住了京沪,其他核心二线城市二手房价、城市群的节点城市价格,也在补涨。
京沪常住人口下降,抢保障房资源的少了。2月份,北京1162套新房网签量中,568套为共有产权房,占48.9%,将近一半北京人在“买共有产权房”。
本地居民有保障,炒房者被控,二手房价自然也就比较平稳了。但从长期来看,安全垫最厚的城市,依然在热门的一二线城市,城市群里的中心城市。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责任编辑:宇真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