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图片)
【看中国2013年09月27日讯】“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要使自己的孩子具有良好的习惯,既是老师的义务,更是家长的责任。好习惯的养成不仅要靠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正确引导,更要靠孩子自身的努力,以及家长和老师共同配合督促。孩子在学校里,受到规章制度的约束,有些不好的习惯就会自觉地掩盖起来。一旦离开学校,他们有了更多自由的空间,特别是放学回家后的时间和双休日,一些不好的习惯就会表现出来。这时就需要家长的高度关注。习惯可分为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做人习惯、做事习惯。小学一二年级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期,而三四年级则是培养学生纪律习惯的关键期。如果错过了这些关键期,那么养成起来就比较困难。
1、养成好习惯要靠训练
中国大多数家庭的教育方式是从小娇生惯养,使孩子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例如对人不感激,对物不爱惜,对事不努力,对己不克制。就拿我们二年级学生来说,上学还要爷爷、奶奶背书包,自己的书包不会自己收拾,明天的学习用具老准备不齐,上课忘带作业本,课桌里像老鼠窝……。所以作为家长我们就该让学生学会自己背着书包上学,最起码从校门口背到教室,学会自己整理书包,收拾学习用品,因为这是他们的责任。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磨磨蹭蹭,丢东拉西,这很正常,因为克服一个不良习惯比养成一个好习惯要费力得多。这时我们的家长不要着急,或动不动就呵斥、打骂,再者就是说些丧气话:“唉,别搞了,还是我来帮你弄,省得浪费时间。”或者是:“看你这样子是不行了。怎么这么笨啊。”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会让孩子丧失信心。
2、要重视抓第一次
对孩子第一次做的事提的要求,要明确不含糊,具体不抽象,例如孩子第一天上学回来,应对孩子说,放学回来第一件事,是做作业,作业写完检查无误,把第二天上学的用具准备好,再去玩。孩子做得好,要表扬,要鼓励,反复提醒,重在坚持,孩子这个良好的习惯就基本上那个形成了。如果孩子不能很好的坚持,家长在说服情况下没有效果的,必要的时候还可以适当的进行惩罚。我说的惩罚不是指体罚,我说的是适当的惩戒,比如说罚他几个星期没有零用钱,洗碗,或者几个星期准看电视,取消双休日自由活动等等。让孩子知道做错了事必须要付出代价的。当然惩罚的时间要适度,要让孩子觉得有希望。
3、事情要“近、小、实”
“近”就是指贴近生活。“小”就是大口号变成具体目标,“实”要见实效,实实在在。大口号好提,小实事难做,例如勤劳,小孩应体现在,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穿衣、叠被、整理玩具、收拾书包、扫地、倒垃圾、洗袜子等,不能只有爱劳动的大口号。目标越小,实现起来就越快,孩子的信心也就有了,慢慢的再给他们提高要求。
4、重视榜样的作用
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活教材,孩子的学习是从模仿开始,大人的言行是一个生动、具体、有效地教材,对孩子的影响远远超过教材。德国教育家禄贝曾说过:“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手中。”家庭对人的影响与塑造由此可见一斑。妈妈麻利,孩子也麻利,爸爸稳重,孩子也稳重。因此,真正懂得教育的父母应该懂得,为了孩子,要作出一定的牺牲,放弃那些不良的个人爱好。父母之间不要因为怎么教育孩子发生争执,最起码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来争论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如果父母每天抽出一点时间与孩子共同阅读、共同学习,共同分享心得体会,这对孩子来说,比请高薪家教更为有效。子女教育往往会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是学习型的家庭教育。
“宠”——只会让孩子成为一条不能腾飞的龙。
来源:360doc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