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吴道子,孔子凭几像 (国学网络图片)
从本质上来说,儒学讲述的,是一个人如何通过促进个人成长和掌握实用智慧演化为君子的优雅人生故事。
在我们年轻的时候,大多数受过良好教育的西方人,除了听说过“孔子”这个名字、知道他是一位中国古代的文化巨人之外,基本上就所知甚少了。
时光流转。到了现在这个时候,我们则已经可以粗略预见,在未来一二十年内,这个世界将出现一种新的文化秩序,其中儒学的地位将上升到前一代人所无法想象的高度。更具体一点说,我们的时代正在经历一个文化巨变,孔子和儒学将成为世界性哲学,并在世界哲学之林中占据重要地位。
同时,随着中国经济和政治地位的提高,这个世界的年轻一代正越发清醒地意识到,他们的生活将与中国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于中文世界的透彻了解将成为在21世纪成功的必要条件。对过去几代人来说,英语是获得成功的工具;在新的世界秩序里,深入了解儒家文化将为下一代人打开成功之门。
孔子为什么会具有如此长久的生命力?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的教义都是来自人们实际生活的直接记录,而不是形而上的预设或超自然的臆想。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学是一种实用的本能行为哲学。儒学的本质,是通过对日常行为的教化,在当下可能的条件下提升个人价值。
通过不断强调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部分——比如敬畏家庭、谦恭待人、珍视友谊、羞耻之心、重视教育等等,孔子保证了自己教义的持续影响力。儒学的一个独有特点是,具有可渗透性和不断被解释、发展的可能性。孔子的贡献其实不过是占有了他那个时代的文化遗产,把历史的智慧运用于自己的时代,然后推荐后世依样照办。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也许可以大胆地做一个文字游戏:《论语》,其实是《伦语》。
在过去数年中,我研读了早期儒学文献后,曾提出了一个概念——“儒学角色伦理学”,即一个人如何在自己扮演的各种角色和所处的形形色色关系中最大程度上实现自我价值。而儒学角色伦理学与西方哲学中占统治地位的个人价值观形成了鲜明对比,后者提出的,是一套截然不同的关于人的理论。
什么是“人”?
这是柏拉图的《斐多篇》和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中的永恒之问。对此,毕达哥拉斯时代最一致的回答是:人是一种生命力恒久的、先天决定的、自给自足的灵魂。柏拉图的名言“了解你自己”,其实就是说,了解你的灵魂。
那一个人如何成为完满的人呢?这正是儒学家们在《四书》——无论是《大学》、《论语》,还是《孟子》、《中庸》——里提出的永恒之问。对此,孔子时代的回答是道德的、唯美的,从终极意义上来说又是宗教的:一个人只有悉心对待那些与生俱来以及界定自己人生坐标的家庭、社会和宇宙关系,才能成为人。如《论语》所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克己复礼为仁”。
那么,孔子的角色伦理学与世界哲学的关系何在?外国人也可以成为儒学主义者吗?
我想,即使我们外国人想拒绝这种可能性,也必须听从孔子他老人家的答案:当然可以。
在孔子的时代,一个“外国人”可能是来自楚国或晋国,“自外方来”就是自孔子的“外国”而来。如他所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事实上,韩国、日本和越南都是明证:儒学可以深刻并永远地改变外国文化。
从本质上来说,儒学讲述的,是一个人如何通过促进个人成长和掌握实用智慧演化为君子的优雅人生故事。因此,谁会不想参与其中、过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呢?
来源:古韵国学网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