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瑞卿事件是文革开始时的一项重大事件,也是毛泽东打倒刘少奇之前所采取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长期以来,国内党史教材众口一词,认为罗瑞卿的倒台是林彪的诬陷,而毛泽东为了换取林彪对文革的支持而打倒了罗瑞卿。由官方认可的席宣、金春明的《“文化大革命”简史》就持这一观点。(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75-76页)这一观点已成为国内研究者的定论,海外一些人受官方影响也持此一观点。
邱会作的回忆首先对解放军中长期存在的宗派主义渊源作了详细的厘清,特别指出中共建国之后军内两大最主要的“山头”:红一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内部出现的矛盾,林彪为代表的红一方面军和贺龙为代表的红二方面军是军中两大派系,1959年彭德怀下台后,毛泽东任命林彪与贺龙为中央军委副主席,实行军队内部两大“山头”主政。由于林彪身体不好,1962年秋开始贺龙负责中央军委的日常工作,由此军内形成了两个派别:一方是贺龙、罗瑞卿等人,另一方则是林彪、叶剑英、聂荣臻、杨成武等人,双方的矛盾、也逐渐从含蓄到激化,从隐秘到半公开。
值得人们特别注意的是,在搬开罗瑞卿之前,军中高层实际上已经酝酿了很长一段时间。1965年6月间邱会作在军委常委会议期间就听到叶剑英、聂荣臻谈话中批罗是“利令智昏”,“手伸得长”,8月间叶剑英更是将邱叫到家里打招呼,毫不隐晦地批判罗瑞卿,并直言这是毛泽东交代的,被打招呼的人包括李天佑、吴法宪、李作鹏、陈锡联、杨得志、许世友、黄永胜、韩先楚等军队高层干部,叶剑英交代说打招呼的范围还要进一步扩大,让大家不要陷入贺龙、罗瑞卿的圈子里去。(页9-10)邱会作的这段回忆揭穿了官方所谓的所有参与上海会议的人员均不知道会议之内容的谎言。此外,官方还刻意突出12月初叶群向毛泽东告罗状,而隐瞒了当时还有萧华、杨成武、刘志坚等人集中向毛泽东作了好几个小时的汇报,告罗瑞卿的状,毛泽东听完汇报后表态说:“对罗的霸道,我想得出来,并对林彪同志讲过几次。他搞阴谋,就是新问题了。你们告诉林彪同志,要他安心养病,罗瑞卿的问题由中央来处理”(页11)
根据邱会作回忆,1965年12月的上海会议,所有被告知参加会议的人除了贺龙一人不知会议内容以外,其他与会人士都心知肚明。上海会议采取“三无”主义:无文件、无记录、无简报,并对罗采取“背对背”批评方式,其中叶剑英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邱回忆说:“最高兴的是叶剑英,说:‘他(罗)是看不起我这个光杆元帅的(叶没带过部队),你们受他压制,我也难受,毕竟你们还有工作做嘛,他对你们还客气点。可是我呢?打个电话都不方便。现在搬开尊神,解放元帅啦!’叶帅说的激昂慷慨呀。”(页13)上海会议撤销了罗的军内职务,叶剑英日后出任军委秘书长,杨成武出任代总参谋长。1966年3月份在北京继续召开军委扩大会议批罗,由叶剑英主持会议,但是由于林彪定下了“死规矩”,批罗不许涉及贺龙,叶剑英说服与会者执行了林彪的意见。由于叶剑英将罗的亲信揭发材料让罗看过,罗因此想不开而跳楼。叶随后吟诗一首:“将军一跳身名裂”。(页15-16)随后叶剑英、肖华、杨成武、刘志坚向中央揭发罗的“罪行”,向中央提交了《关于罗瑞卿错误问题的报告》,中央则在5月份下发了这一报告。
从邱会作的回忆来看,毛泽东倒罗并非如现今的党史教材所言,是毛泽东在1965年12月初误信了叶群的告状之后才下决心倒罗。打倒罗瑞卿一事在军内事实上已经酝酿了很长时间,其中军内的几位老帅起了关键的作用。毛泽东在军内采取的几项重要部署即可看出端倪:1965年6月7日,中央确定杨成武由副总长提升为第一副总长,该任命由周恩来以国务院总理名义公布。一周之后的6月14日,毛泽东又再批准杨成武为军委副秘书长。1965年11月15日,军委副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肖向荣被停职审查,由军委副秘书长、第一副总参谋长杨成武兼军委办公厅代主任,调国防科委副主任路扬为办公厅第一副主任。杨成武地位的上升意味着毛泽东对罗瑞卿信任度的降低,也形成对罗瑞卿的权力的限制和防范。(余汝信《林彪“5•18讲话”前后的防政变措施》原载电子杂志《枫华园》第436期2004年2月6日)1965年12月初毛泽东倒罗在即,但还要得到林彪的明确表态,由此才有了叶群匆匆忙忙拼凑了几条罗瑞卿的“罪状”赶赴上海对毛作汇报。
关于罗瑞卿倒台的问题,还有几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1)林彪对倒罗是什么态度?以笔者的分析,林彪对于军中的动态知之甚清,对于罗瑞卿架空自己而倒向贺龙有所不满,林彪还曾特别提醒罗要注意两点,一是政治与军事的关系,二是要多团结一些人。毛泽东通过叶剑英等人向下打招呼准备解决罗的问题时,并未见到林彪有所行动,林也从未召集下属打过招呼,亦不曾见到林彪对倒罗公开发表过什么谈话或指示批判罗瑞卿。林彪内心未必赞同毛泽东对罗采取的严厉的组织措施。上海会议实际上由毛自己幕后主持,实际出面组织会议的是刘少奇、周恩来和邓小平,林彪并未在会议上露面。但是林彪对会议的过程应该是了解的,否则在上海会议结束罗下台成定局时就不会有林彪向毛建议叶剑英出任军委秘书长,杨成武出任代总参谋长一事。对于3月份的北京会议,批罗虽是大方向,但林彪却要求批罗不许涉及贺龙(页15),实际上是保护了贺龙,避免军内斗争扩大化。
(2)在倒罗问题上,到底是毛主动还是林主动?以笔者的分析,军队是毛泽东的禁脔,也是毛泽东解决党内斗争的最终手段,所以毛泽东对军队必须有绝对的掌控,而对军队的指挥具体的体现就应该是毛泽东--〉林彪--〉罗瑞卿。但是由于罗瑞卿与贺龙结为一体,而贺龙又与刘少奇、邓小平关系甚笃,军内无形当中形成刘邓--〉贺龙--〉罗瑞卿,这种格局绝非毛泽东所乐见的。再加上刘少奇曾经公开说过罗瑞卿是国防部长的接班人,触及了毛泽东的禁脔,尤其是毛泽东正着手准备发动一场针对刘邓中央的大举措之前,绝对有必要对军队领导层动一次大手术,将军队的指挥权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邱会作指出“起初毛泽东对威胁他权力的防范还是泛指的,1962年七千人大会前后,按毛泽东自己后来说的,对刘少奇警惕了。在这种背景下,贺龙与刘少奇、邓小平的历史和现实关系就成了一个无形的纽带,把罗瑞卿联系起来了。原来‘毛泽东——林彪——罗瑞卿’统帅人民解放军的概念模糊了,‘刘邓——贺龙——罗瑞卿’的模式为一些高级干部所习惯,这是毛泽东没有料到和最不愿意看到的。我认为这在客观上导致了罗瑞卿下台,并为贺老总日后遭难埋下了祸根。”(页7)此时军内两派的矛盾以及林罗之间的矛盾正好被毛所利用。林彪虽然在倒罗一事上要负一定的责任,但是主要的责任还在毛泽东。
(3)军内两派矛盾形成的责任何在?目前官方的说法是,罗瑞卿抵制林彪的“顶峰论”和“政治挂帅”,由此引发了林彪的忌恨。这种说法显然过于简单化和肤浅,掩盖了实质问题。军内“山头”的形成有其历史上的因素,毛泽东也是善于搞平衡术的老手,军委副主席就分别由一方面军的林彪与二方面军的贺龙出任。平心而论,罗瑞卿是军内的实干家,有魄力、有能力,但缺点也很明显,就是以往整人太狠,表现在党内斗争中的1953年的“高饶事件”和1959年的“彭黄张周事件”等,另外,罗瑞卿以军中第二位实力人物自居,其他老帅们往往不放在眼里,对叶剑英、聂荣臻等人的工作更是支持不够,甚至将叶剑英发现的军内“郭兴福教学法”的功劳据为己有,引起叶剑英的强烈不满。与此同时,罗还形成自己的一个小圈子,由此得罪了军内一批人,尤其是军队的老帅们,这些人恰恰就是日后倒罗的骨干,而这一点正是官史所刻意隐讳不提的。军内两大派系的矛盾、林罗之间的矛盾以及毛泽东与刘少奇的斗争交织在一起,终于引发了文革爆发前夕军内的一次大动荡,也对日后中国政治形势的走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