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已经习惯于说“按姓氏笔画为准”之类的话了,在大多数人心目里,姓氏是一回事。其实,在古代,姓和氏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
“姓”、“氏”的起源很早。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所以,“姓”的本义是“生”,本来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族号。“氏”可以说是“姓”的分支。“氏”冠在男人的名前,表露著一个男人的封地、爵位、官职、以及追谥,代表了男人的荣耀、功业和尊严。譬如武王的四弟叔旦,由于其采邑为周,被称为周公。其实,周公为姬姓,周只是他的氏而已。
氏集中产生于周朝。周朝初年,为控制被征服的广大地区,大规模地分封诸侯。而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即以封国名为氏。另外,各诸侯国又以同样的方式对国内的卿大夫进行分封,大夫的后人又以受封国的名称为氏。以后,各种形式的氏的来源又不断出现,并且氏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姓的数量。但是只有贵族才有氏,贫贱者有名无氏,氏成为贵族独有的标志。至于贵族妇女,则无论怎么称呼都必须带上姓,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宗法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谨性。
“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
顾炎武曾一针见血地说出了姓和氏的区别:“氏一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 姓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商周以前,姓用以区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说。氏用以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而贫贱者有名无氏。氏同而姓不同,婚姻可通,同姓则不可通婚。
显然,因为姓强调的重点在于血缘关系,所以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姓”往往起著“别婚姻”的作用。“礼不娶同姓”,“父母同姓,其出不蕃”,“同姓不婚,恶不殖也”。
所以,“姓”和“氏”里反映着至为重要的资讯,切不可混为一谈。
在长期的发展中,许多姓氏的读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给我们的日常交往带来了很大的障碍,譬如下面十个姓氏的读音,就非常容易读错,不可不慎:
2.黑:作姓氏时读hei (黑/ㄏㄟ)
3.区:作姓氏时读ou (欧/ㄡ)
4.朴:作姓氏时读piao (瓢/ㄆㄧㄠˊ)
5.仇:作姓氏时读qiu (求/ㄑ|ㄡˊ)
6.查:作姓氏时读zha (渣/ㄓㄚ)
7.繁:作姓氏时读pou (婆/ㄆㄛˊ)
8.员:作姓氏时读yun (韵/ㄩㄣˋ)
9.番:作姓氏时读pou (婆/ㄆㄛˊ)
10.尉迟:作姓氏(复姓)时读yuch (浴 池/ㄩˋㄔˊ)
来源:台湾网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