涓涓流水、碧波盈盈,如空谷清泉般的美丽声音是一般人形容「筝」的音乐语汇。「筝」这个乐器距离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所以又被称为「古筝」。早在战国时代,「筝」就流行于秦、齐、赵等国,其中又以秦国最为盛行。
相传当时有一位叫婉无义的人,将二十五弦瑟送给自己的两个女儿,却没想到女儿们每天为了弹瑟争执不休,后来竟将瑟争破成两片,便将其中一片十三条弦给了姐姐,另一片十二条弦给了妹妹,秦始皇得知这件事,就把分裂后的乐器叫做「筝」。
在《史记.李斯列传》中有一篇〈谏逐客书〉,这是李斯批评秦始皇的一段奏文,内容提到:「夫击瓮扣缶,弹筝搏髀,而歌呼鸣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李斯对秦始皇「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的用人政策,以乐器的选用作为讽谕。所谓「瓮扣缶,弹筝搏髀」,这是指秦地的民间乐器,「秦地」指的就是现在的陕西省,而这些民间乐器,李斯称它们为「真秦之声」。由于这个典故,所以后人对于「筝」又有「秦筝」之说。
二千多年来,「筝」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融汇了各地的民间说唱、戏曲和器乐形式,逐步形成了各种具有浓郁地方风格、不同音韵特点和独特演奏技法与传谱的古筝艺术文化,以区域性可概括分为最具代表性的五大流派:表现柔美委婉风格的潮州筝派;具有古朴优美意涵的客家筝派;刻划典雅细腻气质的浙江筝派;展现粗犷明快风韵的河南筝派;以及表露刚健朴实个性的山东筝派。
筝在汉、晋以前为十二弦,魏.阮瑀的《筝赋》中提到:「弦有十二。」唐朝诗人岑参的作品中叙述:「秦筝声最苦,五色缠弦十三柱。」说明隋唐时期,筝由十二弦增加为十三弦。明清以后筝逐步增加为十五弦,清光绪年间出版的《大清会典》中记载:「秦筝十五弦,似瑟而小。」
钢丝弦可以说是粤、闽两省所首制;它的弦质因借鉴扬琴,也由古代的丝弦改为铜丝弦,最后演变为钢丝弦。另一种尼龙包钢弦,则是以金属弦为内质外加尼龙丝缠绕而成,使它既有金属弦的清脆、明亮的特点,又不失丝弦委婉质朴的声韵。随着弦数逐渐的增加,目前普遍常见的古筝有十六弦、二十一弦、二十五弦、二十六弦等多种弦制,弦质除了钢丝弦之外,大多为尼龙包钢弦。
筝是以梧桐木制成长方形的音箱,面板成弧形,在乐器上有弦与弦孔,琴面中间有可以自由移动的雁柱,又称筝码或琴码。由于它们斜形排列很像飞翔的大雁群,所以称为雁柱。雁柱左右移动时,可以改变音的高低。
筝的弹奏方式分为右手弹弦、左手按弦。右手以拇指、食指、中指弹拨琴弦,分别称为托、劈、挑、抹、剔、勾,还有摇指、撮(大指与中指同时拨相差八度的琴弦)、琶音、拂弦等。左手按弦的方式主要有轻巧快速的按动琴弦、慢速的按、上下按放数次或一次等,分别称为颤音、揉音、按音、滑音(上滑音、下滑音)等,它们形成了筝曲「以韵补声」的旋律特点。
来源:新三才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