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源远流长的筷子文化(组图)上

发表:2006-08-06 01:45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筷子的起源有多种说法

  筷子古称箸,古籍《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纣王为商代末期的君主,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我国已出现象牙精工制造的筷子。也就是说,我国有史记载的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此外,民间关于筷子的传说也不少,一说姜子牙受神鸟启示发明丝竹筷,一说妲己为讨纣王欢心而发明用玉簪作筷,还有大禹治水时为节约时间以树枝捞取热食而发明筷子的传说。

 

中国是筷箸的发源地,朝鲜、韩国、越南等国的用箸习俗皆由中国传入,我国乃世界用箸进餐国家和民族的母国,可是千百年来一日三餐筷不离手,习以为常,如今人们仅把它当成吃饭的工具,并未把这小小的筷子看做是我国四大发明之外的又一大发明。

  不“动刀动枪”“和为贵”

  事实上,筷子的发明使用,对中华民族智慧的开发是有一定联系的。尽管是一双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筷子,但它能同时具有夹、拨、挑、扒、撮、撕等多种功能;而与看上去“动刀动枪”式的西方餐具相比,成双成对的筷子又多一份“和为贵”的意蕴。在民间,筷子被视为吉祥之物,出现在各民族的婚庆、丧葬等礼仪中。当我们仔细品味筷子的妙用时,更增添对祖先的崇拜之情。

  中国的筷子分为五大类

        他们是竹木筷,金属筷,牙骨筷,玉石筷,化学筷。

  竹木筷:

  最原始的筷子是竹木质的,因此人们使用最多的也数竹木筷。古代竹筷品种可谓千姿百态,有灰褐色条纹的棕竹筷最高档,但如今已绝迹于市场。同时,紫竹筷、湘妃竹筷也是稀有品种,目前也已难觅。湖南的楠竹筷放在清水中根根竖立不卧浮,有神奇筷之称;而杭州西湖天竺筷也成为这个风景名胜的一大特产。

  木筷品种较多,红木、楠木、枣木、冬青木,皆可制筷,而质地坚硬的乌木筷身价最高。广州有家80多年历史的筷子店,至今仍以手工制作,如有种狮子头紫檀木筷,更是独一无二的精美工艺品。

  金属筷:

  从青铜筷算起,还有金筷子,银筷子,铜筷子,铁筷子,现在发展到不锈钢筷子。

  如今很少有人用金属筷进餐,但古代富豪人家流行过金属筷。1961年云南祥云大波那铜棺木出土3根圆铜筷,经碳14测定为公元前495年左右春秋中晚期文物。铜筷不宜吃饭,以后逐渐被银筷取代。

  银筷有杀菌作用

  我国出土银箸数量最多的一次是1982年,在镇江东郊丁卯桥出土的950余件唐代银器,其中银筷达40余双。银筷测毒说其实不可靠,但银筷有杀菌作用,科学家发现,1公升水中只要含有微量的银离子,即可杀灭大部分细菌。制作精美的银筷至今仍受欢迎,但人们已把它当工艺品看待。价格昂贵的金筷是皇宫贵族奢侈的象征,史载唐玄宗曾赏赐宰相金箸一双。哈同、杜月笙等海上闻人也用“金台面”待客。

  牙骨筷:

  中华筷中还有用象牙和取材于牛、驼、鹿等兽骨制作的筷子,用海龟甲壳制成的玳瑁筷等等。有些聪明的工匠用精雕细刻的功夫将牙骨巧妙地镶接,使之成为艺术品。

  玉石筷:

  另一类玉石筷也是筷中珍品,有汉白玉,羊脂玉,有翡翠,故宫珍宝馆就陈列着不少慈禧太后用过的金筷和玉筷、翡翠的、翡翠镶金的等。

  化学筷:

  “化学筷”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产物,像密胺的,塑料的…… 。30年代上海就有赛璐珞筷子,近年又出一种乳白色的“像牙筷”,虽说与象牙相似,但仅仅是“像”而已。这是一种塑料蜜胺筷,因价廉物美广受欢迎。

  还有许多我们今天不常见的棕竹牙帽箸、乳帽镶银象牙箸、乌木镶银箸、虬角镶金箸。等等都可以归到这五大类中。

  要论述筷箸,最好不要凭空而论,参照实物而论也许不会给人泛泛而谈之感。因为先秦之箸,多为竹木制品,不像青铜器埋入地下数千年依然形器完整,即使銹迹斑斑,或有些残缺,也可修复。而筷箸因身材细小,又是竹木材质,入土多易腐烂,根本无迹可寻。

    与筷子有关的历史图片:

 

 

 

 



一些筷子的材质及工艺: 紫檀木、乌木、酸枝木、花梨木、鸡翅木、铁力木、红木、天然漆、烙画、竹雕筷

中国的历代筷子文物

  

 

春秋铜箸

中国考古发掘的箸已有相当数量,春秋中晚期的箸也见于云南大波那木椁铜棺墓,墓中出土铜箸二支,长28厘米,首径0.4厘米,首粗足细,整体为圆柱形,形制古朴浑厚,弥足珍贵。

 

  西汉竹箸与食案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大量精美的文物,马王堆竹箸出土时置于一漆案上,案上还盛放着食品的小漆盘、耳杯和酒卮等宴饮用具,西汉时期的箸大都是首粗足细,呈圆形,也有扁方形,原料以竹质为主。

 

  东汉铜箸

四川大邑凤凰乡东汉墓出土铜箸八支,各长22.7厘米,直径0.4-0.15厘米,首端为六翎柱,足圆,整体为首粗足细,圆柱型。

 
  唐代银箸

江苏丹徒丁卯桥出土的一批唐代银器,发现银箸36支,首粗圆,顶端齐平,足细圆,呈圆柱形,单重117克,是罕见的粗重银箸。

 

南宋银箸

 在江西安乐溪航桥东陂湾水库的一座南宋银器窖藏中,出土文物100余件,其中银箸44只,银箸长24厘米,直径0.8-0.4厘米,首部为六角形,其下有六道弦纹,作竹节状,再下面又是三道弦纹,足圆,每支箸刻正楷“仁”或“德”字,两只合并为“仁德”两字。
 
  辽代木胎包银漆箸

在辽宁法库叶茂台辽墓中出土的文物中,有进食具木胎包银漆箸二支、髹漆柄银匕一件。箸长27.5厘米,直径0.9-0.4厘米,是少见的粗箸。首部较粗,首端镶有银帽顶,其下饰竹节纹,髹漆、足部呈圆柱形,箸面装饰独具一格。
 

元代银箸

 元代的箸在各地都有一些发现,如安徽合肥出土的一些批元代窑藏金银器皿,其中银箸110支,这些箸出土时置于银果盒格层内均制作精细,造型优美。
 
  明代象牙箸

(待续)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