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讨论的议题是载人航天的必要性,而不是航天事业的必要性.载人航天不是航天事业的全部,最多它只是航天事业皇冠侧面上的一颗珠子.笔者在中国的航空航天工业渡过了最宝贵的十年,我为所付出的努力而自豪.我相信这十年也使我有资格谈一谈我的一些看法.人类一定要走向太空,但这与将人类送入太空轨道不是一码事.不梦想载人航天就不配北航的文凭?你不如说没做过人肉包子就对不起你的大厨证书.
谈到载人航天技术,我们不能截断历史来看.实际上,载人航天是美苏军备竞赛的产物.到了二十一世纪,我们不能说美苏五十年前提出的载人航天理念是愚蠢的.在当时的科学技术条件下,的确有太多的太空任务离开将人送入太空轨道是不可能完成的.更重要是当时的东西方阵营激烈的对抗,战争一触即发.而当时绝大多数人和国家将太空技术视为科学技术的标尺,谁走在了前列,谁就有可能主导世界.在这种意义下,载人航天并不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而是不得不为之的事情.
对载人航天理念的批评在很大程度上被爱国狂热和利益集团的宣传淹没了.但是,那些不愿置身与那场竞争的国家一直采取消极的态度.欧洲航空航天局似乎从来没有将载人宇航真正列入议事日程,其中包括与美苏都不近乎的法国.如果认为中国在航空航天领域已将欧洲抛在了后面,我个人觉得这个结论还为事过早.
人类已经历的载人航天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将人送入环地球轨道,登月,以及太空站计划.
第一阶段,美苏双方均不计代价,时间第一,最终以苏联获胜告终.除了政治和心理上的胜利之外,这场竞争在科学技术上的意义不如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意义深远.从军事,经济和技术的角度上讲,划时代的成就应当是第一颗人造卫星和第一颗可回收人造卫星,它们标志了弹道导弹技术的成熟.这些技术中国在七十年代就已完成,中国仅落后了不到二十年.
第二阶段,登月.美国竭尽全力打赢了这一仗.许多人不曾了解的是苏联当时只差一步.在美国登月成功之时,苏联已完成了环月航行.只是由于一场意想不到的事故而落在了后面.令人深思的是在美国成功登月之后,苏联人没有去步美国人的后尘,当机立断地放弃了登月计划,而将注意力转向太空站技术.从能力上讲,苏联完全可以在美国登月半年内完成登月使命,但他们至今都没有这样做.有网民讲当时美国有人要宣布月球为美国领土,实际上那也是不计后果的狂热.如果美国人这样做了,苏联人也许会坚持登月.当美国领土被侵犯而美国又无能力制止时,要不然就是战争,要不然就是自取其辱.美国先后进行了三四次登月,从公开的资料上看,所有成果也比不上人类登月本身.最后计划中的几次登月被虎头蛇尾地取消了.然而,在美国人还没有从登月的狂热中清醒过来时,苏联的太空站计划取得了长足进展.登月计划后,美国有多年没有再走到前列,一直到后来的飞船对接和航天飞机.
第三阶段,太空站计划.苏联无可非议地走在了前面,但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本国经济的滑坡与国际竞争的缓和使它无法再独立支撑航天的花销.美国的情况也不乐观,两个超级大国已是精疲力竭.这样,才出现了所谓合作的国际空间站.敌对双方挤在几个立方米的空间中,你还认为空间站能有什么军事价值吗?既然是国际空间站,其它不具备航天能力的国家也有可能参与.如果谁要分这杯羹,首先要分摊花费来维持这个计划.这与美国打伊拉克,各国分帐单还要服从美国领导没太多区别.
事实上,载人宇航就如同一块鸡骨头,嚼之无味,弃之可惜.充其量这是一场高档魔术表演,大家花钱买个热闹.你别去追究它的细节,保持个新鲜劲儿;如果你要是追根究底的人,等你搞清了魔术师的秘密,你不会再花钱去被别人蒙,可你也失去了一大享受.
到了今天,大多数当年只有依靠人来完成的任务均可以由各类设备来完成,而无人飞船所能到达的境界是载人飞船所无法比拟的.无人航天器已经飞出了太阳系,进入了太阳系外层宇宙空间;而载人飞船征服火星还是科学幻想.当然,科学幻想是有科学依据的,也就是说根据现有科学水平,这个幻想在将来是有可能成为现实的.在这个世纪,人类登上火星是有可能的,可也许在这个可能变为现实之前人们会丧失兴趣.载人宇航从地球到火星单程要九个月时间,途中不可能有任何补给.维持宇航员生命保障就需要巨大的载荷,赴火星的航天器重量至少要在几百吨以上.这需要多次发射,将组件在太空对接,然后再离开环地球轨道.在人类可以想象的空间内,火星也许是人能够而且有兴趣达到的最远境界了.如果人想到太阳系的边缘去进行一次旅游,即便能活下来,儿时出发,回来时已是老叟了.至于说能否在将来建造更高速的飞船,人体与机械结构所能承受的极限放下不说,学过普通物理的人都知道,能量的需求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要飞到其它星系,距离是以光年计的,与飞出太阳系不在一个数量级.太阳到地球的距离以光年计数是八分钟.这些话有些偏题了.
由此可见,载人宇航将人送入太阳系以外的深层太空是不可能的.而我们的话题就回到了在太阳系内载人宇航是否有必要.实际上,我们大家都清楚,宇航员是高层次的操作员,他们能够进行的主观能动发挥是极为有限的.而无须主观能动发挥的操作都是可以被设备所取代的.将人送入太空总体上说是一种极大浪费.人体重量,生命保障系统的重量,人体活动的空间都是无人飞船所不需要的,人所必须的休息时间尚且未计.从汽车生产线上机器人取代人工,加上如今的计算机人工智能,我们也应当想到将来的宇航是个什么样的前景.重要的一点,无须载人宇航并不是说不需要人,只是无须将那个五尺躯体崩到九宵云外而已.
至于说人能否适应在太空生活的环境,答案是否定的.苏联宇航员创造了在太空生活五百天的记录,但失重和辐射对其健康的影响还不是公开的秘密.同时,载人宇航的安全性系数仍然不能令人满意.更糟的是一旦出现万一,援救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所经历的宇航事故迄今都还是直接的生死.阿波罗13号的宇航员是幸存者,挑战者号上的宇航员虽然不幸,从事故发生到他们失去知觉不会超过几分钟.最糟的宇航事故迄今也许尚未发生,但也许已发生过,那就是生也生不成,死也死不快.如果阿波罗13号在没有足够能量控制重返大气层而攻角过小的话,就会发生这种情况.飞船被大气层反弹回空间,宇航员就只能等死,而且是慢慢地耗尽.事实上,这很有可能正是哥伦比亚号上的宇航员所遇到的. 哥伦比亚号机翼受损,它本身没有修复的能力.根据飞行计划,它没有与空间站对接的能力,宇航员就不可能转移到空间站.送另一架航天飞机去修复在技术角度上讲是不可能的.因此,冒险重返大气层是唯一选择.更确切地说,那不是冒险,也许地面已经有人知道注定要发生的事.如果不这样做,依靠哥伦比亚号自身的能量提高轨道,它可能会在环地球轨道上转上一年.然而,宇航员会慢慢耗尽生存必需品而离开人间.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客观上民意将会判载人航天死刑.
许多人说得不错,航天事业可以带动许多其他工业.如果没有美国的登月计划,计算机进入家庭至少要晚上二十年.但是,航天事业能否带动其它工业很大程度上依赖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这种带动不是人们可以坐想其成的.前苏联的航天工业就没有能激发太多的经济发展,反而成为了全民的一个巨大的负担.中国的航天产业与前苏联的情况很相似,他的成果要转化成民间的生产力需要很大努力.中国的航天工业完全是在国有体制下操作的,而不是像美国大量地承包给私人公司.缺少了民营和私营企业的介入,新的科学技术发展要变为新兴产业生产力是很不容易的.
有网民称中国的载人航天计划可以阻止台独,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正如前面所说的,卫星的发射与回收就显示了洲际导弹技术的成熟,这与是否载人无关.况且,即便台湾海峡发生军事冲突,你会想象中国会使用携带核武器的洲际导弹吗?
我们应当对当今国人爱国狂热担心.如同别文所说,义和团刀枪不入的激情在中国出现是有它的社会基础的.这个基础不是文盲的愚昧,而是小知识份子的狂热和盲从.诚然,二十亿元的投资对与九万亿的国民生产总值是九牛一毛,但要知道,这笔开销是从国家税收中出的,国家税收可不在九万亿那个水准.不过,想到国人饕餮消耗的财富,还不如将那些钱把江主席也送上天.
我们的国家还是一个很穷的国家.一个经济不领先的国家是无法在世界上执掌牛耳的.过去几年我们国家在联合国安理会一次又一次的弃权票,我国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的态度,西方国家时不时拿台湾来作为要挟,所有这些是不可能通过载人宇航提高地位来解决的.当中国成为第三个具有载人宇航能力的宇航大国时,中国却没有一架国产的喷气式客机飞行在哪怕是国内航线上.当中国已经可以精确计算宇航轨迹时,中南海还在担心使用别人的操作系统和WEB流览器的联网计算机是否会泄密.我们是否能更有意义地使用我们有限的资源呢?正如我在前贴里所说的,先进的技术并不一定代表先进的理念,也不一定具有生命力.现成的例子就是欧洲的协和式超音速客机.令人深思的是,中国的宇航员升空恰好与协和飞机退役在时间上如此接近.如果说反对载人宇航就是卖国,就是嫉妒,我们也就无法在一个层次对话了.
这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用中文写下的话.如果诸位认为美苏不是傻瓜的话,建议你读一篇登在MIT发行的TECHNOLOGY REVIEW最新一器上的文章.在使大将淘汰的技术中,载人宇航名列第五.名列第一的是燃煤,名列最后的是DVD.
最后,致力于中国航空航天工业多年,我衷心希望中国的载人宇航成功.
(老混混儿)(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