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至魏晉南北朝的漢服飾是什麼樣的?(圖)

作者:程銘華 發表:2024-07-04 20:35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3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漢服」顧名思義,就是漢人的民族服裝
「漢服」顧名思義,就是漢人的民族服裝。(圖片來源:手繪插畫志清/看中國)

逢年過節各族裔穿著自己民族服裝參加各種盛典的景象隨處可見。而華人民族服裝漢服」,卻被旗袍或清代滿族服裝改良的「唐裝」所代替,實在是一種缺憾。無根之木何以擎天?無源之水何以奔騰?

「漢服」顧名思義,就是漢人的民族服裝,人們常稱為古代漢服(從三皇五帝到明末)。除禦寒蔽體外,漢服也是中華悠久文化的一部分。廣袖翩翩,古風悠悠,漢服裁剪簡單,每個部件都蘊含著敬天、重德的理念。現在的人不穿了,甚至不知道它,十分可惜。

追溯起漢服起源,據古籍史書中記載,遠在三皇五帝時期,先民們以鳥獸毛皮為衣,進而用麻作布。後來黃帝的正妃嫘祖植桑養蠶,教導人民織布做衣。因此,黃帝時代服飾制度日漸形成。

歷代漢服繁榮與輝煌

聖人曰:「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朝天人一朝民,一朝文化,一朝服飾。」

中國古代服飾隨著改朝換代而發生變化,不同的朝代反映出不同的文化,從中更體現出不同時期人類被賦予的智慧。

上古時期

在三千七百年前的殷商時期,麻、葛、毛、絲的織造技術已非常發達。服裝形制為「上衣下裳」,在衣襟、袖口的地方都有精細的刺繡滾邊,腰間束一條寬腰帶,腰下還佩有一塊上狹下寬的飾物——蔽膝。

禮服上衣多用正色,下裳多用間色。富貴人家大多使用絹、羅、錦、紗、絳等製衣。平民百姓大多穿麻衣,在衣領、衣袖等部位通常鑲以厚實的邊緣。民間女子所穿服裝與男子大致相同。

夏商之後,冠服制度逐步建立。西周禮制度形成,服飾納入禮制的體系,成為表現禮儀文化的方式之一,冠服制度應運而生。從此,上自天子,下及百姓,穿衣戴帽各守各的規矩,都依照場合與身份穿著服飾。因為身份不同,衣服的顏色、樣式都是不同的。

在中國服制中,祭服是最為貴重的一種服飾,專用於各類祭祀活動。例如:天子在最隆重的祭祀典禮上,要穿戴級別最高的十二章紋冕服、頭戴冕冠、足衣為赤舄。

到了春秋戰國之際,又出現了一種服裝,即上衣和下裳合併為一件長衣,因為被體深邃,稱為「深衣」。深衣的特點為:交領右衽,衣長至踝,並使身體深藏不露,雍容典雅。深衣的樣式,在領、袖、襟、裾等部位,通常鑲以錦邊。春秋時代的深衣,大多以本色細麻布為之;戰國以後,多用彩帛製作。深衣用途廣泛,不分男女尊卑都可以穿,在當時非常流行。

秦漢時期

秦始皇統一中國,也統一了制度,包括衣冠服制。服裝樣式基本沿襲戰國時期。

漢代社會政治安定、國力強盛、經濟繁榮,促使生活富足,穿衣的風氣也走向華麗。漢代男子的服裝樣式大致分為直裾深衣和曲裾深衣兩種,還有袍服。漢代袍服以袒領為主,大多裁成雞心領,穿時露出裏衣,大袖收口為多,自肩部直筒垂至腳踝的長袍,是當時最典型的穿著。領口、袖口都有精美的滾邊。

漢代女服仍襲古儀,以深衣為尚。除了領口、袖口鑲邊,同時還有許多搭配的飾品。例如:皇后祭祖所穿的禮服,除了領、袖以及裙擺都有華麗的鑲邊,並佩有大綬、小綬以及玉珮作為裝飾。

魏晉南北朝

這一時期老莊、佛道思想成為時尚,「魏晉風度」也表現在當時的服飾文化中。「褒衣博帶」是此時期的流行服飾,追求自然隨性而輕鬆的穿著。現實生活,半是鐵血狼煙,半是鬱鬱人文,也算是那時的風格吧!

男子的服裝主要是衫,分單、夾兩種,袖口寬敞。有些人還喜歡衫領敞開,袒露著胸懷,有種道骨仙風的感覺。女子服飾則長裙曳地,大袖翩翩,領袖鑲以織錦邊緣。下身多穿條紋間色裙,腰繫帛帶。飾帶層層疊疊,顯得優雅、飄逸。

北方男子民族服飾中還有「兩襠」和「褲褶」。兩襠是一種只有胸、背兩片的上衣,前襠胸,後襠背,肩部以褡襻連綴,兩側用皮帶兒紮結。這種服飾一直到唐、宋以後仍十分流行。褲褶一名起自漢末。漢魏之際,主要在軍旅中穿著,後廣泛使用於民間,成為普通的便服。

長褲在秦、漢以前多用於西北少數民族地區,這種褲子比較緊身,便於騎射。漢代以後中原地區的漢人也穿長褲,南北朝時更加流行。但漢人的褲子比較寬鬆,尤其是褲腿特別肥大,俗稱「大口褲」。和大口褲相配的上衣通常做的比較緊身,叫「褶」,褶和大口褲穿在一起稱為「褲褶」。

總體來講,仍遵循秦、漢舊制。只是當時戰爭頻繁,社會動盪不安,影響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衣冠服飾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通過大規模的遷徙,大批少數民族入居中原,生活習俗漸趨融合,因此胡、漢文化得以相互影響。



責任編輯:初新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