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同姓不婚」制莫非考慮優生學(組圖)

作者:阿東哥 發表:2024-04-18 08: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3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周文王
傳說現在通行之《後天八卦》為周文王所著。(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在西方科學的普及教育下,人們都知道近親通婚的下一代,有高風險罹患基因異常疾病。舉個案例說,有位女士,屢次出現健康問題,30歲失聰,36歲罹患乳癌,47歲罹患子宮內膜癌。為何總是疾病纏身?她決定做完整的基因檢查。

醫生發現她的染色體有相當多「雜合性缺失」的現象(Absence of heterozygosity,AOH),這是導致癌症發生的原因。至於她的染色體為何如此?細問之下,是近親通婚造成的,她的外婆和祖母是親姊妹。

由於近代科學的發達,我們知道近親不得通婚的學理,其實早在周代時期就已有「同姓不婚」的禮制。《說文》說:「姓,人之所生也,因生以為姓。」姓是出生於同一遠祖的血緣集團的名稱,辨姓則是當時周人嫁娶首要關注的要點。《左傳‧襄公二十八年》說:「男女辨姓。」〈昭公元年〉說:「男女辨姓,禮之大司也。」或《禮記‧曲禮上》說:「取妻不取同姓。買妾不知其姓則卜之。」以及〈郊特牲〉說:「夫昏禮,萬世之始也。取於異性,所以附遠厚別也。」

明代戴進渭濱垂釣圖
周文王拜姜太公為師。(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明代戴進渭濱垂釣圖) 

近代人基於遺傳學認知而避免近親通婚,可是三千多年前的周人難道也有優生學的概念嗎?不問還真不曉得,確實有這種考量。比如《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載鄭叔詹之語:「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繁盛)。」或〈昭公元年〉載子產之語:「其生不殖,美先盡矣,則相生疾。」說明如果同姓通婚,後代則不能昌盛。

除了「不蕃」之外,還有「畏亂災」的說法。比如《國語‧晉語四》記載了司空季子為晉公子重耳說明異性婚媾的道理。他說:「異姓則異德,異德則異類。異類雖近,男女相及,以生民也。同姓則同德,同德則同心,同心則同志。同志雖遠,男女不相及,畏黷敬也。黷則生怨,怨亂毓災,災毓滅姓。是故取妻避其同姓,畏亂災也。」古人認為同姓互婚會引發黷敬或怨恨,最終釀成災禍,導致亡族的惡果,所以基於內部安定之因素,禁止同姓通婚。

再有一種說法是為了政治婚姻聯絡異姓諸侯。《禮記‧坊記》說:「取妻不取同姓,以厚別也。」。周人透過異姓聯姻,結好外姓,即所謂的「合二姓之好」。種族外婚制確是周人結外援、鞏固政權統治的一種手段。



責任編輯:古風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最新文章
更多最新文章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