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孩子能否相處良好,關乎道德問題。(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繼母是書面語,是前妻的子女用來稱呼父親續娶的妻子,通俗稱為「後母」、「後娘」或「後媽」等。或許是因為十七世紀法國作家夏爾・佩羅(Charles Perrault)的著名作品--《仙履奇緣》(一名《灰姑娘》,Cinderella)深植人心的關係,大家對於繼母(後娘)的印象都不是太好。其實,最主要的原因無關孩子是否是親生的,最關鍵的不在血緣,而是人類道德的問題。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周朝魏國出現了一位慈祥的後母,她以今人難以想見的脫俗德行,感化了丈夫芒卯的首位妻子所生、原本待她甚惡的五個兒子。
一起來瞭解這一位能徹底翻轉眾人對於繼母的刻板印象的慈母吧!
話說魏國孟陽氏的女兒在嫁給了將軍芒卯作為繼室之後,又生下三個兒子。如若加上芒卯與前妻所生的五個兒子,這位孟陽氏可就有八個孩子得照顧了。
不過,芒卯跟前妻所生的這五個兒子都不喜歡父親後來新娶的妻子。縱然這位繼母對待他們非常慈愛、寬厚,連在衣食住行上的照護都遠遠超過了對待自己的三個孩子,他們卻依舊不喜歡孟陽氏這位繼母。
後來,芒卯前妻的第三子違反了魏王的命令,依照法律將要被判處死刑。孟陽氏自從得知此事後,日日為此悲傷、憂愁,並早晚辛勤奔走,只為營救這個不是自己親生的兒子。
有一位知情人士對孟陽氏說道:「這幾個兒子都不喜歡妳,妳又何必為這事而感到如此哀傷,又何必如此辛苦的四處奔走來營救這個兒子呢?」
孟陽氏回說:「如果我的親生兒子也不喜歡我,我也是會想盡辦法去解救他的,好讓他免遭災禍與刑罰。如果我對芒卯前妻的兒子將遭罪而視而不見,也不願出力營救,那他們豈不是跟沒有母親一樣嗎?!芒卯就是怕他們成為孤兒,才迎娶了我。我雖為繼母,卻也是要好好愛護子女的,否則就無法稱為『慈』了,如果只愛護自己親生的孩子,而忽視前妻的兒女,就無法稱為『義』了。如果我如此不慈不義,憑什麼立足於俗世間呢?這幾個孩子雖然不喜歡我,但我怎能不懂道理、不盡母職呢?!」
幾天後,孟陽氏的這一番話傳入了魏王的耳中。魏王為孟陽氏的仁義之心而十分動容,他不禁告訴臣子說:「孟陽氏這位繼母如此慈愛,怎麼能夠真的處死他的兒子呢!」
當孟陽氏前去拜見魏王,請魏王饒恕她的兒子時,敬仰其慈義之行的魏王,竟真的就下令赦免芒卯前妻所生的兒子的罪過了。
當這個兒子因為繼母的營救而順利返家後,由芒卯前妻所生的其他四個孩子都真正瞭解孟陽氏的真實為人,並甚是欽佩其高尚品德,逐漸的,這些孩子和孟陽氏開始親近了起來,最後尊敬孟陽氏就如同是尊敬自己的親生母親一般。他們一家人就這樣和樂融洽的生活在一起,而那八個兒子在孟陽氏的呵護、教導之下,後來都成為了魏國的大夫、卿或士。
世人見狀,都紛紛讚揚孟陽氏是一位慈母,在對待夫婿前妻的孩子或自己的孩子竟能秉持一樣慈愛態度,難怪孩子們都相繼成為德才兼備之人,並陸續被選拔為魏國官員,成為國家棟樑。
所謂「慈心於物」,真是說的一點都不錯。慈說的正是仁心,是能拔除痛苦、積德累功的萬善之根本。
上述故事令人不禁想到在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曹風・鳲鳩》。有段話如此寫道:「鳲鳩在桑,其子七兮。」這話的意思是說,布谷鳥有七子,無論早上或下午餵食,都是從尾到頭,始終平均如一、毫無偏私。
不過,這還是涉及到血緣關係。
其實,真正有德行的人,無論是成為後母或是扮演甚麼樣的角色,都能夠秉持公平態度,不偏袒、不徇私的善待孩子。即使很多人都在質疑說,因為血脈的不同,後母對待每個孩子,是很難做到不偏不倚、維持慈愛態度的,畢竟一個人有私心、偏愛自己所出的孩子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話雖如此,但相信上述這一則故事同樣也為我們揭示了一個深刻道理:血緣關係是不能作為不善待非己所出的孩子的藉口,同樣的,也不能是孩子拿來做為頂撞長輩的藉口。真正的原因在於人心。一個人如果有道德、品行高尚,是能夠化解在家庭中所面臨的人際問題的。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道德倫理範疇中,講究以德服人,運用道德來感化他人,才能使人心悅誠服。倘若只想仰仗命令或權威,是不能真正打動人心的。
長輩要想真正令晚輩信服、願意聽從自己的教誨,依靠的唯有「慈愛」與「仁義」等傳統精神價值。當然,子女要與長輩相處融洽,依靠的,同樣是展現了這些傳統價值的行徑。
人與人的關係,的的確確是都得從忠、孝、仁、愛、信、義等人類核心價值出發,無形中自然能夠感化他人,化解惡劣氛圍與充滿衝突的環境,解決連擁有血緣關係的人都無法解決的問題的。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