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博物院。(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位於臺北的國立故宮博物院在臺灣文化觀光領域中,占據重要位置,光是2024上半年,就吸引逾89萬人參訪。但凡談論臺灣多元文化之人,絕不會遺忘因緣際會來臺的故宮文物。
現今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主體,實際是匯集了北平、熱河、瀋陽三處清宮的文物,是源自宋、元、明、清四朝宮廷收藏。回溯歷史,著實承繼數千年中國文化之珍稀,負載開物成務的重大使命。
故宮,顧名思義,是指古老的宮殿。北京故宮,於1406年,即明成祖朱棣永樂四年開始建立,1420年落成,迄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值得注意的是,故宮於1912年前被稱為「紫禁城」,直至清朝滅亡、中華民國建立,才更名為故宮。
1925年國慶大典 國立故宮博物院成立
1924年10月下旬,直系將領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11月4日,攝政內閣總理黃郛在內閣會議期間通過〈修正清室優待條件〉,要求末代皇帝溥儀「從即日起永遠廢除皇帝尊號」、清室須「即日移出宮禁」;11月6日,國務院組織清室善後委員會,由李煜瀛擔任委員長,會同清室近支人員,盤點核查清宮物品。
溥儀的一名宮女私帶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離宮,但遭駐警發現攔下。(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自民國建立後,紫禁城內不時發生太監、宮女等盜賣文物,溥儀亦時常以「賞賜」為由,將文物交付弟弟來換取生活所需,或者偷偷移至天津及長春的私宅內。畢生為故宮及文物付出的前國立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莊嚴經常談及印象深的三件事,其中即為溥儀的一名宮女私帶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離宮,但遭駐警發現攔下,保全了這份價值連城的文物。
1925年4月12日,為滿足各界對故宮的好奇心,清室善後委員會特地公布〈參觀故宮暫行規則〉,開放御花園、坤寧宮、交泰殿、乾清宮、弘德殿、昭仁殿、南書房、上書房等處,提供遊客每週末下午1至6時觀覽;9月29日,清室善後委員會議決仿照法、德諸國皇宮博物館先例,成立故宮博物院,並於雙十國慶日下午舉行開幕大典。
1925年10月10日國慶日,國立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紫禁城內廷為其主要範圍,外廷則是古物陳列所。儘管故宮肇建初期,不時遭受動盪政局影響,幸賴江瀚、莊蘊寬、陳垣等文化界人士跟各系軍閥斡旋,成功阻止北洋政府插手院務,方能勉強發展下去。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