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亞洲電台宣告7月1日停運(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看中國2025年7月1日訊】(看中國記者盧乙欣綜合報導)香港《國安法》實施迄今已滿5週年,在此期間,香港泛民主派政治團體陸續消失,在媒體方面除《蘋果日報》、《立場新聞》等早已停刊外,擁有大批香港讀者的《自由亞洲電台》粵語組,在美國政府停止資助下,昨天在官網發文告別讀者,宣布從7月起停止更新。
在RFA粵語組工作的德華(化名)感慨的向《光傳媒》表示,最可惜是在「香港新聞自由殞落時」,難得以為仍能「長期活下去」的平台,卻發現「原來一切只係夢幻泡影」。
德華解釋,RFA有其價值,例如過去幾年來在台灣做了許多特輯,甚至派員赴澳洲採訪,是一般離散媒體未必能夠有資源做的事,特別是近年來「慢慢做得起」,但偏偏在這時候結束,損失了一個很好的平台,「好可惜」。
德華坦言,在RFA向來較少擔心資源上的問題,表面看來能夠在「沒有壓力」情況下做多一些事情,但大家「絕對絕對不會想到」結束的原因竟是美國政府停止了資助。
德華認為,從香港移居至台灣後,仍能夠做自己喜歡的工作,是最開心的,過去在香港已經較少外出採訪,到台灣反倒能夠出去跑新聞、做專題;今天看到讀者留言特別感動。他表示,暫時會先休息,希望再有機會「重新出發」,繼續在台灣做跟香港相關的新聞工作。
在RFA台北辦事處工作的記者Tommy(化名)形容,同事們已經消化有關消息一段時間,最後一天上班並沒有特別傷感,只感到無奈。RFA是很多人花費多年時間所建立的平台,報道主流媒體無法採訪的題材,包括被通緝港人、海外港人組織的倡議或是反駁港府的聲明等。
Tommy比喻,原本「一個喇叭有幾個咪」,但隨著《蘋果日報》、《立場新聞》沒有了,如今RFA再被滅聲,如同「一個個咪俾人掹線」,「喇叭」餘下的聲音將會微弱許多,意味港人在海外的聲音將會變小許多、「好似熄燈」,令一些人「沒有了聲音」,原因並非他們沒做事,而是「沒人知」。
Tommy感慨,再也無法努力將他們的聲音告訴全球,讓大家知道「香港人無論在哪邊都沒有放棄」。他又形容RFA會以多種語言廣播,把香港情況透過各種語言傳送世界,雖然目前香港仍有其他網路新聞平台,卻無法像RFA這樣具有資源翻譯多國語言訴說香港的事。
Tommy相信,仍有很多平台很努力,想多做多得一些,盼望行家能撐就盡量撐,而自己目前仍是「見步行步」,希望日後能繼續做傳媒工作。
另據央廣報導,香港自《國安法》實施以來,香港民主派聲音漸漸微弱,29日已成立19年、屬於香港泛民主派政黨要角的社民連正式宣布解散。對此,有港人直指,這象徵香港泛民黨派於2020年6月30日「港區國安法」實施後的強大壓力下,已遭到「清零」。
在自由派媒體方面,接受美國當局資助的《自由亞洲電台》轄下的《自由亞洲電台》粵語組(RFA粵語),則在《國安法》實施後仍繼續報導香港真實狀況,雖然面對高壓政治氣氛,仍努力發聲。
不過,如今仍不敵美國政府收回補助的重擊,《自由亞洲電台》粵語組昨天(30日)在網頁發布訊息表示,隨著美國政府終止了資助,自由亞洲團隊將會進一步縮減,粵語組明天(即香港主權移交28周年)起,將停止更新新聞內容,在網路上剩下的新聞則會變成歷史,並將長期保存。
1996年成立的《自由亞洲電台》,是於香港主權移交後的1998年進一步成立粵語組,原先受眾目標鎖定華南及全球粵語社群,但於2019年香港新聞自由遭遇空前挑戰下,為服務香港人,粵語組撥出更多的資源,即使2024年《自由亞洲電台》決定撤離香港,仍持續投入資源報導香港實況。
根據粵語組在各大網上平台的數據顯示,從2019年起,來自香港的受眾開始大幅上升,此現象證明港人渴求沒有審查的新聞資訊及客觀分析。隨著《蘋果日報》、《立場新聞》、《眾新聞》消失,且加上香港主流媒傳自我審查成為日常,《自由亞洲電台》粵語組反而成為港人倚重的新聞媒體之一。
有鑑於粵語組對港人而言日漸重要,核心團隊近年來招攬更多香港本地年輕新聞工作者加入,並於去年計劃將名稱改為《自由亞洲電台香港組RFA HK》,但在最後決定階段卻遇上撥款終止狀況。
《自由亞洲電台》粵語組則強調,雖然聲音將暫時消失,但對新聞專業、對言論自由之信念,將永遠留在每位同事及讀者的心中。雖然說再見總是難過,但相信追求真相及自由的精神,會在大家心中繼續傳承。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