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臺灣施政:改造國民黨推行地方直選(圖)

作者:郭岱君 發表:2022-06-28 19: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蔣中正總統和夫人宋美齡在台灣視察空軍
蔣中正總統和夫人宋美齡在台灣視察空軍。(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1949年蔣介石國民政府退至臺灣,內憂外患。黨內一片衰敗頹然,臺灣當地經濟通貨膨脹、生產萎縮、物價飛漲、外匯短缺。在這緊要關頭,蔣介石積極推動國民黨的改造與重建、土地改革以及地方自治直選臺灣也由此奠定了現代化基礎,一躍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

回顧這段歷史,以今日的目光來看仍覺有不可思議及驚心動魄之處。我們不禁疑問:國民黨在臺灣是如何艱難地走過計畫經濟到市場經濟的改革歷程?在大陸慘敗後的國民黨何來勇氣在臺灣進行直選?對於臺灣的近代化歷程,我們應有何反思?

1949年到1953年,是對臺灣發展關鍵的年代。雖然在這裡是跟大家分享臺灣的故事,我想其實是中華民族的共同故事,臺灣過去所經歷的成功也好、失敗也好,大家可以共同分享、共同反思,甚至進一步作為我們今後發展的參考。

1949:風雨中飄搖的臺灣

1949年,國民黨失敗,撤退到臺灣。1949年的臺灣政經情勢,可以說是在風雨中飄搖。過了今天可能沒有明天,當時國際社會都不認為臺灣能夠生存下去,因為當時臺灣通貨膨脹、生產萎縮、物資缺乏、外匯短缺。1948年下半年,零售物價指數飛漲22倍,1949年上半年,平均每月物價上漲52.6%,人民怎麼生活?不但如此,大批國府官員、軍人、眷屬及平民湧入臺灣,臺灣當時一共500多萬人口,突然增加200多萬人,臺灣當時的情況很淒慘。

更糟糕的是,臺灣當時整個農工生產是停滯的,因為臺灣72%以上的產業是控制在統制經濟的手裡,也就是計畫經濟掌握了人民大多數的經濟生活。很多人以為臺灣一直就是市場經濟,其實並非如此。1949年臺灣是個十足的統制經濟,國民黨花了十年的時間才從計畫經濟、統制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

1949年的臺灣,工農業生產停滯,政府也收不到稅。當時銀行利率已經高到125%,仍舊收不到錢怎麼辦?臺灣銀行就只好猛印鈔票,結果就是通貨膨脹,物價每天上漲。臺灣銀行連50萬美元的信用狀都開不出來,國際社會不承認,當時臺灣的貨幣機能幾乎是崩潰的。

不但如此,為了應付共軍可能的攻擊,蔣介石將一半以上的預算都放在軍事防禦。1949年的臺灣是市場失衡、產銷失靈的社會,整個經濟的循環都無法運作。臺灣經濟原來控制在日本殖民政府手中,生產與銷售都是為了日本的需要。日本人一走,這些生產鏈及服務鏈立刻瓦解了。1949年蔣介石到臺灣之後,馬上想到穩定統治,然後就是穩定經濟,恢復農工生產。

怎麼辦?那就要進行改革。

蔣介石改造國民黨

在1949~1953年這一關鍵年代,蔣介石做了這幾件事。第一是徹底改造國民黨。第二是穩定社會。第三,重建臺灣的經濟。

國民黨的改造最主要是兩件事,第一是創立了革命實踐研究院,相當於共產黨的中央黨校。另外設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取代國民黨的中央委員會、中央常務委員會。

1950年8月5日正式成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蔣介石親自挑選了16名比較年輕的黨員,也是他比較信賴的黨員,徹底改造國民黨,拋棄派系。蔣介石另設「中央評議委員會」,原來國民黨各派系元老黨員任命為評議委員,地位高,但是有名無實。表面上對他們頗為尊敬,實際上是架空他們。這樣的做法在大陸時行不通,但是到了臺灣,這些人手下沒有兵,也沒有辦法。

最跌破大家眼鏡的是,公布「中央改造委員會」時,與蔣介石關係密切、長期主管黨務的CC系領導陳立夫、陳果夫(所謂的「二陳」)竟然沒有在名單中。根據私人回憶,那一天CC要員看到名單,發現他們兩個都沒有上榜,簡直是驚訝到不知所措。蔣介石決心對CC派開刀,杜絕黨內的派系。

當時陳果夫已經病重,蔣介石認為陳果夫已不重要。至於陳立夫,不但不在改造委員會的名單上,而且蔣介石要陳立夫出國,而且是立刻出國。根據蔣介石的日記,1950年7月17日,蔣介石告訴陳立夫,讓他出國。陳立夫說不願意出國,保證一定不再涉入政治。陳立夫也知道國民黨在大陸的失敗他們有很大的責任,蔣介石就跟他講,你可以不牽扯政治,但是你旁邊的人怎麼可能不讓你做呢?只要你人在,他們就會聚在你的周圍,最好的辦法就是你走。陳立夫不高興,但是也沒有辦法,陳立夫去看宋美齡,宋美齡送給他一本聖經,說希望你出去之後心平氣和,每天讀聖經。陳立夫很無奈,他指著牆上蔣介石的照片說,那個上帝都不管我了,這個上帝還管的了嗎?可是站在蔣介石的立場,陳立夫不走,CC系就還會繼續作怪。我想在改革中,有很多沒有辦法說清是與非的問題。

此後,陳誠開始鐵腕改革,陳誠頒布戒嚴法,對出入境做嚴格的限制。蔣介石在下野之前讓蔣經國等將國庫的黃金運到臺灣,陳誠的幣制改革就是用這760萬兩黃金作為準備金。當時還在打仗,這個錢其實很快花完,臺灣真正站起來不是靠這760萬的黃金和美元。

決心推行地方自治

蔣介石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地方自治。關於臺灣的地方自治,根據一些檔案和我做的口述歷史,我才知道這些事,對我也很震撼。蔣介石在1950年決心地方自治,1950年1月大事表上只寫了四個字:「地方自治」。他希望在臺灣實行直接選舉的省議員、縣市長等,提出之後黨內立刻反對,包括他身邊的人也反對。反對的原因,第一,1950年初的臺灣還在風雨飄搖中,站都站不穩,談地方自治和選舉實在不切實際。第二,臺灣本地人佔臺灣人口的85%,大陸來的人大概是13%,如果直接選舉,那大部分的權利就會被那85%的人拿走,國民黨在臺灣的控制就沒有了,整個臺灣就掌握在本地人的手裡,那國民黨哪還有立足之地呢?

但蔣介石非常堅持,當時負責臺灣地方自治的阮毅成,他兒子阮大仁親口告訴我的,儘管面臨黨內反對,蔣介石排除萬難實行了地方自治。首先成立臺灣省地方自治研究會,研究規劃,同時為配合地方自治,改造委員會在1950年9月,通過一項決議,把菸酒及林業的管理及稅收改由地方政府接手,此舉使得地方政府有了稅收的來源。

大家不要忘記了,1950年的臺灣是怎樣的?在那樣的一個環境裡,1950年7月2日,臺灣省第一屆縣市議會議員選舉展開,國民黨很謹慎,沒有一次性選,而是分區、分六期辦理,花蓮縣最早舉行,試點成功,再擴大到屏東縣、高雄縣、高雄市、臺南縣、臺南市、臺中市、彰化縣、嘉義縣等。

接著選舉縣市長,地方首長當然比縣議員更重要。國民黨把選舉分為八期辦理,每一期兩三個縣市,因為這樣比較好控制。這也順利完成,然後是臺灣省議會的選舉,也很順利地完成。整個地方自治在兩年內順利完成。與此同時,各基層的鄉長、區長、鎮長、村長、里長等也由人民直接選舉產生。

我在三個月之前才在蔣介石日記中看到這樣的故事:1950年12月臺灣省第一屆民選縣市長選舉期間,臺中市市長選舉競爭激烈,無黨籍候選人楊基先、國民黨候選人林金標,另一位非國民黨籍候選人廖朝洲競爭市長寶座。廖朝洲無足輕重,主要是楊基先和林金標的競爭。楊基先是地方上有影響力的士家子弟,在競爭中不免批評國民黨,蔣介石密切關注他的言行。楊的聲勢看好,眼看就要贏得選舉,蔣介石忍不住了,12月27日,他打電話給省主席吳國楨,讓吳告訴楊基先自動退選。結果吳國楨回報,對方同意退選,而且「態度良好」。這下子蔣介石反而不好意思了,覺得不安,認為自己干涉選舉的做法「處置不當」,考慮了三天,在1950年12月30日,他決定仍舊依法進行,不加干涉,即使國民黨候選人失敗,「亦無愧色」。他把這個決定告訴吳國楨後,覺得「寸衷大樂」。吳國楨打電話告訴楊基先之後,楊也欣然接受。最後的選舉結果,國民黨失敗了,楊基先當選,第一屆臺中市市長是一個非國民黨的人。我問了很多朋友都不知道,他們以為國民黨到臺灣,那麼龐大的黨政軍力量一定是控制這個控制那個,卻沒想到第一屆臺中市市長不是國民黨人!

最後選臺北市市長,特別重要。可惜出現一個更厲害的人,叫吳三連,他們的家族就是今天的統一集團,比楊基先還有影響力。國民黨內各種想法都出來了,讓他退選或是延後選舉,但蔣介石最後還是決定不干涉選舉,吳三連最後高票當選。所以,第一屆臺北市市長,也不是國民黨人。我看到之後很感慨,我相信蔣介石、陳誠等國民黨領導,當時也不懂選舉,他們只知道要民主,但並不知如何實行民主,他們都是在掙扎中學習,在實踐中學習。

責任編輯:岳君仁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